“知识就等于力量。” “所谓神,不过是强大一点的奥术师。” 带着一大堆知识的夏风穿越而来了。
奥术神座读后感 第(1)篇作为物理系学生,我首先要指出,书中的一些科学理论的描述并不是那么准确,但此书毕竟不是科教读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因此不必苛责。
此书在剧情结构上是很标准的「爽文」——并无贬低之意,只是暂时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描述这类小说。但是它高于其它低劣「爽文」之处在于,它「爽」的点不在于主角如何吊打他人,而在于通过主角的经历展现的一部宏大叙事——理性与迷信的斗争。
事实上,这篇小说完全就是用另类手法展现的人类启蒙史,其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大都能在真实历史中找到对应。但是,并不完全能对应,作者改变了一些结局,而恰恰是这些改动,弥补了真实历史中的遗憾。
在这个世界里,牛顿没有在追寻世界本原的路上迷失,没有陷入宗教中乞求安宁;微积分的两位创始人没有由于民族情绪而争斗,而是互相交流、共同改进了它;玻尔兹曼没有自杀,并等到了分子动理论被实验支持的那天;法拉第在平等的学术共同体中得到了应有的荣耀,而没有因贫民出身遭到歧视;罗巴切夫斯基的几何及时地从垃圾桶中被拯救出来,而不是受尽非议、在死后才获得承认……
这些「修正」了历史的地方就像一把锤子,狠狠砸进我们这些理科生的心里。谁说「理工直男」们缺乏感性?在我眼里,科学史上的那些缺憾,胜过莎士比亚笔下的任何悲剧!正因对真理的追寻是人类至高的思想,在它面前,爱恨和聚散显得矫作,忠诚与背叛显得滑稽,帝王的事业显得庸俗。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理科生的 G 点,让追寻和捍卫真理的叙事贯穿了全文,而没有让爱情、斗殴和权争「喧宾夺主」。
后来补充的外传可以说是对这种「理性的感动」的彻底引动。如果说正文是记录主角如何见证着一步一步地战胜宗教的平凡的传纪,那么外传就是赞颂开拓者力挽狂澜的史诗。在教会如日中天时,科学家们惶惶不可终日,随时都可能被拖上火刑架。当看到天空之城升起,曙光终于照进长达四百年的黑暗,我想起了火刑架上的哥白尼、布鲁诺、塞尔维特,他们若留下了灵魂,一定也会为此欢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