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第(1)篇感人。
明明是平淡的辞厝,但故事却那样扣人心弦。
埋怨阿米尔的作为,可怜哈桑的经历,担心索拉博的心理,为阿米尔的“赎罪”而欣慰。
很少遇到有哪个故事这般令我着迷了。
故事的开端我真的讨厌阿米尔。
他明明可以教哈桑认字,明明可以从巷子里救出哈桑,明明可以之后好好补偿哈桑,但是他什么都没做。为了自己,他陷害哈桑。这哪一样事情对于哈桑来说,不是莫大的伤害?
但后来我发现,阿米尔是幸运的——他获救了。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在种种事后对自己的作为愧疚难安,以至这些心情连万能的时间都不能带走;对妻子的普通阿富汗人不能原谅的遭遇表示理解同情,一如既往地爱她,因为觉得自己做过不比那差劲的事情;在听拉辛汗说出的真相后惊诧不已,想逃避现实,但仍选择去面对对他来说不堪回首的令人心悸的过去;在索拉博割腕后悲痛不已,从无神论者变为能够熟练念出祷词的信仰者,只因在索拉博重病他祈祷时发现自己只会念一句祷词……
而哈桑,和他的儿子一样,令人心疼。
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他身上分明那么多那么多闪光点,他机灵,活泼,重情,善良,或许也很聪明,只是种族不同,身份不同,便要遭那些品质分明不如他的所谓“高贵者”鄙弃,欺凌。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从哈桑的嘴里说出来,真的让人落泪。在他被亲爱的阿米尔挑衅,自己将红石榴放在头上揉碎时;在为阿米尔追风筝,被人堵在巷子里强迫时……请原谅我可怜的记忆力,但这些场景无一不让人想冲过去阻止他,救他。
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什么呢?
我想,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作为负起责任吧。
无论是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的偏爱,索拉雅历经那事后的安静文雅,还是阿米尔重回喀布尔将索拉博——哈桑的一部分带回的坚持。
大抵都在阐述这个道理吧。
才疏学浅,理解的也不透彻,仅为个人见解,希望书友们可以纠正,或深入交流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