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
民国吃家 读后感 第(1)篇民国吃家by二毛
民国、吃、家,几个名词放在一起,就足以调动人的兴趣。从内容而言,也确实,除了比较有名的于右任等可能本就能猜到人家会是好吃的主,不过从张学良、鲁迅、胡适身上,也看到他们对于美食的执着,是比较令人好奇的,也算是文学或军事政治之外他们另一面的生活,毕竟谁离得开吃呢?
其中提到一些点是比较有意思的,鲁迅曾在日记等处记录他在北京吃过的饭馆多达65处,而且多是名菜馆;张学良享年原来有101岁高龄,不过其中竟也有50年的幽禁生活;蒋介石每天早上喝白开水、吃木瓜、炒蛋(黄埔蛋),都还那么讲究。
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来作者确实如他的好友(也是诗人)李亚伟所说,是“追根溯源”的人,是“鞋子的里面最会做菜的,做菜的里面最会写字的”。他对每一道菜几乎都会找自古以来的文史典籍,看有没有相关的描述记载,也会亲临当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看看是怎样的水土滋养了这样的美味,真正是很细致了。比如,要从鲁迅、胡适、郁达夫等人的日记、著作中找出各处“饭局”的内容,肯定就要花不少时间,再做对照、考证等等,总觉得作者是在对那个时代的美食的历史研究,而不仅仅是散文了。
可惜的是,我对吃着实不太讲究,本着不难吃就行的原则吃东西,因此每每看到作者添上的某些菜肴的具体做法,在我看来真是乏味极了。不过,二毛不是的,他对美食同各位美食家一样,很挑剔,对厨艺也是非常热爱。
他60年代出生,84年即创立莽汉诗派(当然我一定是没有听说过),86年与好友在老家开了第一家火锅店,92年开到了重庆,也算得上是有为青年了。之后更是弃文从商,做起了专职餐饮行业,也做文化产业。讲大家熟悉的东西,那么说,他是《舌尖》的美食顾问,想来是在业界享有盛誉的。
当然,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追根溯源的精神,真希望传统饮食文化能多一些这样的人来守护,中餐也需要“工匠精神”,中餐不该追求快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