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爱弥儿(精典教育)读后感 第(1)篇读教育类书籍最大的作用在于重新审视自己成长的历程, 看清楚自己今天的样子,了解自己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哪些特质可以改变,哪些只能接受。
这是卢梭的一本教育学著作,以一个叫爱弥儿的假想学生为例,介绍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开西方教育史上自然教育先河。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很多其他书友的评价,有些也让我产生共鸣,很多读者应该都感受到卢梭对社会的怨恨和热爱交织的情感。他对旧社会的敌意,表现为对假想爱弥儿童年的保护,认为童年的快乐一去不复返,为准备成年的社会生活而牺牲童年的快乐得不偿失。同时卢梭也要求爱弥儿“为人公正”、“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把怜悯的对象从爱己爱人扩大到全人类”。
卢梭把教育分为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三种教育要平衡,如果不和谐或者有所缺失,教育就必定是失败的。自然的教育最不可控,来自人的教育相对可控,但也很考验运气,最好的教育形式是以身作则,自然法则,再“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模仿”。
很多家长喜欢长篇大论讲道理,分析长远利弊,然而卢梭却强调理性的发展需要时间。成年人不要不切实际地希望孩子用理性教育自己,理性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如果孩子理性足够强大,也就不需要教育了。卢梭也进一步强调,在理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前要让孩子远离会激发不恰当想象力的事物,以免产生误解和偏见。不恰当的欲望会带来痛苦,欲望和能力的平衡是幸福的根基,童年是欲望和能力最匹配的阶段,因此也最幸福。
在理性充分发展后,人要找到自然秩序的法则,凭借良心和理性将这些法则牢记于心,只有服从于这些法则,人才能真正地自由。当一个人找到了值得用一生去贯彻的法则以后,就可以考虑组建家庭了。组建家庭之前还要先“拓展内在的心灵视野”,想清楚“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你的一生?”以及“你凭什么供养你的家人和你自己?”如果婚后对待彼此还能有情人的感觉,那人间和天堂就无异了。
是为经典,值得反复品味。[玫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爱弥儿(精典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