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并借由《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的比较,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特点;本书还通过穷尽性统计,归纳出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此外,本书还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几点建议。
《说文》会意字研究读后感 第(1)篇本书用比较多古汉语参考资料介绍了说文解字,及如何说文会意。 例如,“象形、指事,文也;会意,字也,文合而成字。文有子母,母主义,子主声,一子一母为谐声。谐声者,一体主义,一体主声。会意者,二体俱主义,合而成字也。其别有二,有同母之合,有异母之合,其主意则一也。(《通志略·六书略第二》,126页) ”。此外,“象形、指事、会意是一类,它们分别以形、事、意表语词之义,“是三者虽不求诸声,犹未失其义也”,而这类字的读音,则是与以形、事、意为代表的语词之义联系在一起的语词之音”。“在西方,对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仅仅是一种为了增加语言表达力而产生的修辞现象。而以莱考夫(Lakoff)等为代表的现代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它常常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特别是“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造字”与“识字”是信息传递的两个不同阶段,即“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过程是造字者将欲传递的语言信息(义、音)以文字代码的形式固定下来;解码过程是识字者通过破解文字代码了解造字者想要表达的语言信息”。所以,本书读起来,如果语言学基础不是很坚实,流畅的读者可能会感到费劲。太专业了,读懂不易,只能翻一番,不敢胡评一通。
作者通懂中西文化,服。原来以为是那种像可以玩测字游戏,忽悠的书,完全错了。它是真正汉语语音学术性著作精品。这一类型的书对于AI及相关计算机“自然语言”的应用,应该十分重要?当然分析古汉语可以出书,如果这一套能够做到分析现代汉语,其不仅仅是在汉语教学,而是在AI中有更大应用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说文》会意字研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