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文化苦旅读后感 第(1)篇我一直以为自己看过,印象中是本游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这次也因为要去敦煌,所以找来重看,但感受不同—— 文化为主,旅到是其次,是个引子
其实余秋雨书中去的地方并不多,除了前面几篇东西部一些美景的描述让人感到格外生动之外,后续的一些江南水镇以及家乡的一些旧故事的描写,则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伤所呈现出来的内心世界的描写
自然景观不重要,文字对一个地点的描写永远只是带过,接着便引出了作者对这地发生的旧事的感触以及对地方历史文化承载思考
言及喜怒哀乐,这可能是文人的本质吧,一个文人总归需要感受丰富,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体验丰满,才能写出真情流露的文字——真情流露这四个字特别有趣,既要有情还要很真,然后还要能流露出来才能完成。如果一个人成了绝对服从逻辑的人,变成了一个机器,那就无从谈起文字文采; 如果情不是真的,那就是矫揉造作的矫情,矫情是没人看的; 如果不能流露,让别人也感受不到,不能构成交流的文字也就没有人欣赏了。所以所谓的文化苦旅这其中的文化,其实是百度百科可以找到的,只是苦难由于被作者用诗意的言辞调出来的,这个旅行的过程就和苦杂糅在一起
总之,情在景中生,能够体验色声香味触法,旅行也就不是白走了
到了书的后半截,其实余秋雨已经不再写什么游记,转而成为了对他自己的一些小故事的撰写,比如,文革时代遇到的一些荒唐的事情,又比如某一些职业引发的遐想。从某种角度来看,他在做一种对比,那些能够游览名山大川并吟诗作赋的人,都是历史上的地主阶级,他们有着超于老百姓的资产和才情,让人记住了他们的。附庸风雅而对于真正老百姓来说并不重要,日常琐事才是生活的主要命题,他们的日子就在日常的琐碎里面,在过去三四十年,那种闭塞的空间里,以干枯的生活方式活得小心翼翼。规律吧,没钱百事哀,对于社会也是如此
余秋雨经历过荒唐,那个有下乡,有右派,又有文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其中人的生活荒唐境遇,也成为了他笔下的故事,那种人的生活,是很难解释的,无知与艰辛下就成为了畸形的生存样本,这样子的人生,是现在人难以体谅的。也许有这种历史的痛苦回忆,才是余秋雨的创作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