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的秘密》一书的作者是一位杰出的认知心理学家和决策专家,他摒弃了传统的实验方法,即用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改用现实环境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科学家、商务人士、消防员、警察、军人、家庭成员、朋友,还有他自己,并且收集了120个现实案例来阐释和佐证他的研究。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读到很多“灵光一现”的洞察力故事,更能习得洞察力会在哪些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被激发的方法。
洞察力的秘密(Smart系列)读后感 第(1)篇洞察力2-偶然的开始
《洞察力》一书的作者是克莱因,他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作者说起初他并没有打算精心策划本书的写作,写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平时作者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看一些讲述某人有什么不同寻常发现的文章,并把这些文章剪下来,听到类似的故事时,也都整理记录下来,不知不觉就积累了厚厚的一摞材料。作者说改变这些材料命运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很重要但又无法回答的问题。
作者在给别人培训如何制定决策时,提出了一个公式“表现提高=减少错误+提高洞察力”,听众纷纷表示认同,认为自己的公司都是在竭尽全力的减少错误,并且压抑了他们想要在工作上发挥更多洞察力的想法,于是就纷纷请教作者,该怎么提高洞察力,当作者表示自己对此一无所知时,听众们都觉得很遗憾。这时作者想起了自己之前积累的那一摞材料,或许它们可以帮助他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就开始研究洞察力。作者说,我们天生倾向于寻求洞察力,当我们找到更好的做事方法,或者发现了新机会的时候,就会兴奋不已。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深陷“缺乏洞察力”的困境中,为了搞清楚每个事件背后的原理而苦不堪言,于是决定好好从前人身上吸取经验。
格雷厄姆·华莱士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共同创始人之一,他在《思维术》一书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性思维模型——创造性思维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根据积累的材料,作者觉得有些案例可以用这个创造性思维模型来解释,而有些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的。比如华莱士认为,如果想要解决棘手的问题,就必须刻意地在思想上做好特别的准备,但是发现偷车贼的年轻警察显然并没有这样的准备。所以作者认为,刻意准备不是获得洞察力的必要条件,甚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作者意识到,华莱士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问题,他只是访问了那些成功的个案,样本的偏差必然会导致结论的偏差。另外他对华莱士对顿悟阶段的解释也不是很满意,认为“顿悟是一系列潜意识相联系的最终结果”的这种解释也太神奇了,进一步激起了作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决心。这意味着他必须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释顿悟的原理。
这时作者问自己,我想要解释清楚的到底是“洞察力”,还是“顿悟”?也许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过是洞察力最终形成的高潮,而那个高潮,恐怕并不是洞察力本身,就像性高潮之于怀孕。那么作者会对洞察力会有什么样的定义呢,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洞察力的秘密(Smart系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