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且介亭杂文:鲁迅作品精选 读后感 第(1)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溪午4075(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46780783/
鲁迅先生不只写了那些关于革命关于叫醒中国人的正经文章被某些“诗人”“爱国人士”、“第三种人”痛批,甚至写一些杂文呢也受攻击。
1934年,鲁迅先生用日文给给日本的《改造》杂志做了三篇短论,其中一篇是《谈监狱》,《人言》编者选了一篇译文发表,并附编者注:鲁迅先生的文章,最近是在查禁之列。此文译自日文,当可逃避军事裁判。但我们刊登此稿目的,与其说为了文章本身精美或其议论透彻;不如说举一个被本国迫逐而托庇于外人威权之下的论调的例子。鲁迅先生本来文章极好,强辞夺理亦能说得头头是道,但统观此文,则意气多于议论,捏造多于实证,若非译笔错误,则此种态度实为我所不取也。登此一篇,以见文化统制治下之呼声一般。(详见《准风月谈后记》)
从编者的态度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被围剿的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1934年国内是个什么情况呢?
1934年,因一些人指挥不力,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于10月份开始长征。
1934年,国民党内部达到空前一致,蒋介石全面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面围剿红军。
1934年,日本除了全力扶植伪满洲国外还积极拉拢扶植内蒙和华北的汉奸势力,为全面侵华做准备。其它列强基本上是观望态度,有些甚至讨好日本以巩固其既得利益。
所以鲁迅先生在本书序里讲:“况且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著,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详见《且介亭杂文》序)
即便是在官方和文坛或明或暗的迫害中,鲁迅在1934年仍做了三十四篇杂文,整理成册名为《且介亭杂文》于1937年7月在上海三闲书屋出版。为什么叫且介亭?当时鲁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借范围修筑马路的区域,“且介”就是“租界”两字各取一半。按照老鲁勤俭(kou)持家(men)的性子,指不定住的是个隔断呢,放在现在的天子脚下,肯定也要被清理了,不过也说不定,好歹沾着半点“租界”的光对不对(此处绝不是贬义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且介亭杂文:鲁迅作品精选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