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 “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华罗庚》由李景文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华罗庚》记述了华罗庚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华人十大科学家:华罗庚 读后感 第(1)篇夜深启笔,掩卷沉思。
少年时代已听过华罗庚的大名,大学时翻阅过《素数堆叠论》,却是对这位成就斐然的顶尖数学家映像尚浅。读这本书,才觉高山仰止的敬意从心里生发,徐徐如一江之水。“精勤不倦,自强不息”是华老一生的真实写照,尤其那份以所学致力于国家的苦心孤诣,令后来人热血满胸襟。捧读这本书,窥见华老的一生之局部,其高尚的人格和赤子之心,令我掩卷反思当下的社会和自身。在夜幕的微光中,初见内心的困惑和期许。
无意过多点评当今社会,也无意隔靴搔痒地“切中时弊”,完全任由自身与夜幕的对话。尤记“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更闻“大师,已如花般凋谢”,雨后春若般发展的当今高校,大师还存有几人?在湖南大学读研的三年,埋首实验,亲眼目睹高校学术圈的打压和倾轧,科研唯利是图,与工业革命期间的资本家无异。更有学术人格龌蹉者,惟论文产出为大,疯狂压榨学生身上那可怜的“剩余价值”。诚然,这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著作和论文等身就等于名誉和权力纷至沓来,其诱惑力可见一斑。自古“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时代卷起的荧惑之风,让一些知名教授早已经在名利面前拜倒,不能不问做大学问所需之风尚已经别卷走到哪座云岭,更不知那些拜名教授的奖掖后进又抛到几重云霄。
学术圈的种种诟病,我曾作为学生,作为半个旁观者,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古言“得大智慧者,需具大胸怀”,我丝毫不期待学术界的哄闹能出现胸怀学界,心念家国的大师。然而,登徒子在当下却往往容易成功,收获秉持初心精进修业所取得成绩的数倍,这不只是在学术圈,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普遍存在。当脚踏实地比不上浮云来去得快,一轮群体性焦虑遍倾倒在华夏大地上。权,钱,名,鲜花,掌声,无数人浸淫在一片呐喊声中,只要能爬上金字塔顶端,就一路高歌猛进,不在乎“盛亦有道”。而相反,那种为他人两肋插刀,雪中送碳的豪迈逐渐被边缘化,“宁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例子已如恒河沙数。人的一生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去路和归宿,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我”,此凡种种,不可强求一致。但若人生是一场修行,一场苦旅,又何必身心负累,让自己的灵魂沉沦在漩涡之中?面对这些问题,时间会给人一个答案,你的归宿就在你的前路之中,只有荧惑守心,才能永葆内心的宁静和灿烂,如天边云霞,光芒自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华人十大科学家:华罗庚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