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死亡如此多情 读后感 第(1)篇时光是一条绵延的铁轨,我们的生命就是这轨道行驶的火车,它时而平稳加速,偶尔遭遇波折。就如同不能预知的旅途风景,我们这场始的措不及防的远行,可能在未到达理想站就戛然而止。“沉舟侧畔千帆过”,曾经的同行者或许会片刻驻足悲悯,生活的动力更多的催人前行,速度掀起的风卷淡一切感情,等历经相同风景时,脑海中关于那辆沉寂的火车又似乎响起了几声笛鸣。
“死生亦大矣”。未真正经历生死,可能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生,是容易的。母亲十月怀胎,我们尚未有“生”的意识,就在母亲的怀中,世界上最温暖而安全的地方孕育着。死,正因为生命的长度不可测,途中事物太烦扰,注定的结局反倒容易让人忽视,以至等它降临时反而显得束手无措。
“不知生,焉知死”。我们在人生的修行中尽可能的看透生死,有的人说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份清静我们又是否有能力把握?
从神农尝百草到“解剖即科学”,我们的医学发展,从开始的治愈痛苦,发展到延长生命,既然生死有命,我们的执着是为了什么?又得失了什么。
人的生命长度是既定的,就如同恋爱时的感情,它有上升支,也有下降支,既然要活的有质量,是否应该延长有意义的部分,减少痛苦迁延期。
在肿瘤科呆过的一段时间里,我接触过一个病人,两年前因患乳腺癌,行了双侧乳房切除术,五个月前因肿瘤复发、转移,再次入院,手术后,以为体质因素,对大部分化疗药和放疗射线不敏感,伤口愈合不良,肿瘤治疗效果差。等再次见到她时,全身的疼痛让她无力的依靠病床低哼着,给她绑个袖带测量血压,因消瘦而凹陷的脸颊灌满的汗水和泪。对常人而言,最无法理解的是整个病房弥漫的腐臭味,她,还是个有生命的人呐,尽管不那么有生气了,如何能忍受生而腐烂的羞辱!
我没有上前,去询问她对自己的人生是否还有别的规划。被越发进步的医学用尽手段的延续着生命,我不知道她接下来的日子是否有意义,是否了却她心中的那份静美。生命的意义,总是因人而不同,有可能,生,只是代表一种活着,尽管如指针一般,重复着最初的轨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死亡如此多情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