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台湾政治文化的情感符号、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符号、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评价符号、台湾的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以政治文化的符号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光复以来台湾舆论议题的演变,揭示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探讨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模式,为研究者从新闻传播的视角看台湾政治变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读后感 第(1)篇这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作者用互动变迁理论来分析台湾舆论和政治文化,高屋建瓴,总结出了两大互动变迁模式[政治文化—(投射)舆论—(解读)舆论议题—(转化)政治文化符号—(指向)政治文化—(引导)舆论、舆论—(反映)政治文化—(生成)政治文化符号—(转化)舆论议题—(聚焦)舆论—(积淀)政治文化],并将两大互动变迁模式用图表表现出来了。
作者认为台湾舆论主要有三大议题:“省籍议题”、“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统独议题”,并将台湾光复以来的舆论议题和政治文化变迁分为三个时期,即戒严期的“高喇叭”时代、政治革新时“变调的立体声”时代以及2000年政党更替后的“喧嚣的双声道”时代。三大议题可以相互转化,基础是“省籍议题”,“省籍议题”将台湾人分裂成不同的族群,关系到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台独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法理基础,统摄其它议题(即便是占据“民主、自由、进步、爱台湾”等舆论高地的民进党也得借用“中华民国”来获取选票),“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相对其它两大议题不那么敏感,但却关系到文化认同,以及统独问题。
台湾舆论的典型特点是和政治关系密切、互相建构,即媒体即政治,在戒严时期,媒体政治化,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李登辉上台后,为在“外省人”占据主导的国名党巩固权力和地位以及台独,开启了“群粹主义”(族群和民粹的结合)的潘多拉魔盒,政治开始媒体化,媒体开始角力政治、解构政治和导演政治,政治甚至媒体制造的产品、消费品和艺术品。政治不再严肃,政坛乱象频出,政客们可以为了获取选票,许下空头政治支票,分化族群,污蔑竞争对手。
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但是制度不一样,台湾这些年的政治实践或许能大陆带来启发,希望两岸能够超越当下政治,探索出统一机制,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大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