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化苦旅(新版) 读后感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文化苦旅(新版)在线阅读地址

文化苦旅(新版) 读后感 第(1)篇

老王从小家贫,逃生四方,年轻时当过巡防营兵勇,离军后信奉道教,远游边疆。到了敦煌莫高窟之后,发现此地已经荒废,无人打理,便自发清理沙石,供奉香火。

1900年,藏经洞发现之后,老王尽了最大的努力,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为了引起官方重视,他连夜徒步50里,去敦煌找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可惜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

1902年,敦煌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老王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至于保护,那是朝廷的事。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老王仍不甘心。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自经文被发现后,七年里老王多次寻求官方保护,但根本没人鸟他。清朝的各级官员想的只是捞几卷经文,窃为已有。无奈之下,老王竟冒着杀头的风险,斗胆给慈禧太后写了封密报。

然而老佛爷当时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根本没心思管这些,何况你老王是什么玩意,一个小小的道士而已。

当一个人为道义坚持七年,却屡遭怠慢、嘲讽甚至欺骗,谁能不心灰意冷?

莫高窟的残垣断壁即将倒塌,老王的愿望便是在余生继续清扫洞窟,并为莫高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但老王仅靠化缘只能糊口,这时西方探险家斯坦因来了。老王把文物卖给了斯坦因,所得钱财用于维修莫高窟,尽管他当时极不情愿。

他没有卖给烧柴的农民,没有卖给不懂文物的军士,他卖给了那个时代的西方精英,使得这些文物流传出去。没有王道士,今天全世界都不可能知道中国有如此灿烂的文化,那些经卷说不定早已在寒冬中被烧毁用于取暖了。

假如我是王道士呢,别说七年保护了,更别提800里穿越,发现那个藏经洞后,我便会搞辆驴车拉出去卖个痛快。

于我而言,莫高窟所有的经藏,在王道士的灵魂面前一文不值,一堆废纸而已。我没什么文化,只是一向觉得人永远比东西(所谓的文物)更有价值,更值得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化苦旅(新版)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