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人类一方面在总的物质财富增长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在资本和交换关系的主导下,人越来越不能承受价值和意义的丧失。因此,我们认为《共产党宣言》作为人类精神的永恒财富,将继续指导我们去追寻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本书主要是通过对作者及其写作历史背景的梳理,将文本放到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七篇序言和主体内容进行简单讲解,从而凸显出《宣言》在当代的价值。
解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第(1)篇《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宣言》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客观评价了资产阶级对消灭封建阶级统治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即“资产阶级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力批判了在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空想主义、机会主义、狭隘平均共产主义等错误思想流派,并为共产主义事业发展明确了清晰的前行路线,即“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然后消灭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版本还收录了1872年至1893年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为各国发行版本所作的7篇序言,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他们论著和书信中,从不同角度对《宣言》写作过程、思想内涵、实践意义和历史地位的精辟阐述和科学评价,有助于读者更好的消化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宣言》具有跨越历史时空的璀璨价值,共产党发展历程上的一代代领导者们,都把它视为党的事业经久不衰的活力源泉。1895年,列宁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1939年,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一百遍,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跨越170多年的历史长河,重读经典,仍然感到鲜红的颜色充满生机活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多次强调,要努力发挥“教育因素”作为斗争武器的重要作用,这为我们基层党组织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和具体的抓手,适用于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仍感到理论迷茫、思想迷茫和实践迷茫的群体反复阅读学习,温故而知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解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