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刘强东创业,在中关村经销光磁产品。2004年,因为非典,京东偶然之下转向线上销售。2014年,京东市值已超400亿美元,跻身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之列。这是一个听起来很传奇的创业故事,但只有当事人了解创业维艰。刚转向电商时,传统企业前景光明,而电商看起来前途未卜,京东如何能毅然转型并坚持到底?资金匮乏的时候,京东靠什么说服投资人?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京东靠什么反超并一路领先?需要管的人增至几千甚至几万时,京东如何变革管理?当企业发展开始用制度来规范的时候,又如何保持创业型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快速而强大的执行力?
创京东:刘强东亲述创业之路读后感 第(1)篇对一家公司或一种模式的评判,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谈“轻资产与重资产的模式之争”,也不必在意作者一定程度上的过度渲染,一家由光盘零售柜台成长为600亿美金的电商巨头,一定有若干值得学习的地方;由传统零售革新为电商,与从0开始构建互联网公司所遇到的问题、处理思路也是不同的。在有争论的话题上,“去粗取精”不失一种客观的态度。
分享读后的两个薄浅认识:
1.没有深入一线洞察业务细节,就不可能提出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似乎说了一句废话,但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要做到却实属不易。当团队协作人数增多,项目时间缩短时,不经意间,我们就堂而皇之坐在办公室里主观臆想用户了。京东在零售全流程中解决的每一个系统问题,无不都是大家睡在一线,在实操中归纳了足够的信息,才制定出解决方案的。采购、仓储、营销、配送、客服皆如此。这个道理相信在千千万万的行业都是适用的,再细微的小事也应该持有这样的心态。
2.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保持先进,就必须未雨绸缪。
相信很多电商都经历过,在十万级别的交易系统刚刚上线时,就得启动百万级别的交易系统设计;在业务量还是百万单时,就得开始扩张千万级别的仓配吞吐能力。当前现状往往带有惯性,而未来的新机遇生长又往往需要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赶路时,走累了抬头看看前后,留意新的交通工具。
最后概况一下:接地气做事,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足够的依据;而提前应对远虑,才能从容处理近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创京东:刘强东亲述创业之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