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作者:余秋雨

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在线阅读地址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 第(1)篇

对别人的偏见是很容易产生的,尤其是当自己比较无知的时候。记得很多年前看央视某比赛,请余秋雨先生做点评嘉宾,我对于他口中无比“刺耳”的新鲜词语异常反感,认为他太文绉绉了。从那以后,买过多少书也都避开他的书。

两周前从微信读书看到这本,更像是上课纪实,你说一段我说一段,看起来很有意思,而且对北大这样的名校的上课方式也比较好奇,就用听书的方式听起来了。

越听这本书越感慨余秋雨先生并非文人,而是文化人,这文化不是狭义的读过书,而是他真正能将文化化之。另外,北大学生的素质也令人佩服和向往,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是多么潇洒之事。高晓松说名校乃国之重器,听得令人为之一振。

中华文化,真正能让每个中国人倍感自豪之物,较之经济政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绝不仅有文学,但是文学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度。任何一个民族,在诗的普及度方面,都没有中华民族高,这样一个诗意的民族正在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下面再奉上些许摘抄。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天下最让我生气的事,是拿着别人的眼光说自己的祖祖辈辈都活错了。

记忆不是一种悠悠缅怀,而是一种突然刺激。

一、“言必信,行必果”;

二、对朋友恪守情义,却又不沾染江湖气息;

三、对于危难中人,即使不是朋友,也愿意拔刀相助;

四、以最朴素、最实在的方式施行人间大道,不喜欢高谈阔论;

五、从不拒绝艰险困苦,甚至不惜赴汤蹈火。

真正的智者不喜欢云山雾罩。

在难于实现的时代仍然大声提出来,并身体力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不能永远成为“审时度势”的实用主义者,而应该在清醒了解周围环境之后,抬起头来看看天上永恒的太阳。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