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读后感 第(1)篇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国。
从本书的副标题可以看出这是讲人类经济的进步史。其实这本书和大国大城有相同之处是:规模化。里德利认为人类正是因为聚集在一起才有了劳动分工,进而形成交换,最后形成市场机制。陆老师也认为群体聚集会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好处。
全书以人类从产生到现阶段的发展,证明了理性乐观派的观点:为什么一切都在变好?
本书有很多非常引人入胜的观点,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作者的思考方法,看待问题的方式。在作者或者理性乐观派看来,很多未来的事,我们无法预期,甚至无法很好从现在能获得的数据进行预测,因为世界一直在变化,创新一直存在,我们现在的悲观,没有任何意义,未来一定存在一种创新解决着我们现如今的焦虑。举个例子,上学期上课时,肖洪恩老师,让我们看了23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布朗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布朗根据数据,预测21世纪可能中国乃至世界都无法养活我们中国,有的人说布朗的数据收集的有问题,这个我没有去考证,但是这么多年发生的创新,袁隆平的“超级稻”,我校的张启发院士的转基因水稻,都为养活中国13亿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这个方面我主要感悟到,不管是我们人类发展,还是到微观的个人发展,我们面对未来不可知的发展,不要用现阶段的认知水平而盲目消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努力创新,改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那么未来对大多数人,社会整体上来说,都是好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