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 第(1)篇更多的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过程。很清楚地感知到身体在慢慢衰败却无能为力,无助且悲伤。想起学姐曾经说过的“尊严死”,一种自然死,即不再做延长生命医疗措施。拒绝使用生命维持设备,在被巨大的病痛折磨之前,“体面”地死去,避免给亲人留下噩梦般的记忆,生物学上的死亡可以确定时,与其使患者的人格崩溃或暴露在周遭人们的冷漠眼光之下,不如取下生命维持装置,同意庄严的死去。问过自己,如果如果是自己面临,会不会选择尊严死,我的答案是会的。与其痛苦地只能依靠仪器生存不如坦荡地选择死亡。同样问过自己,如果是我妈妈或者是最亲近的人,我会同意去除生命维持设备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绝不会。哪怕只有一点点机会一点点时间我也不愿意放弃,希望他们能活着久一点,再久一点。多么矛盾的回答。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失眠的晚上,都不可避免的想到过这个问题。迷惘过,恐惧过,也很认真地去向老师请教过。信仰某个宗教是一种方法,每个宗教的教义都有对死亡的阐述,但是我觉得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下的我们放弃自己的世界观去信仰宗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要么给自己找做不完的事情,没有时间去想死亡。但是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在我看来,最合适的方法就是构建一套使自己信服的理论,其实和宗教有点类似,只是你不需要使其他人信服,仅仅能说服自己就够了。和老师讨论的时候,曾经提及,什么时候能够意识到生命是一片汪洋大海,每个人只是再小不过的小水滴,你也是一个小小的水滴,但是与大海同在,这个时候也就无惧死亡。这种大生命状态的开显,我也许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悟。
无论怎么说,生命可贵,不可重来,唯愿牢记,取一念之良知,权其轻重,不得已而为之。只求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亲人,无愧于己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