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哲学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道德从何而来?是理性还是感性;是直觉还是责任感;是被动接受的规则还是主动形成的美德。在西方,道德和宗教相关;在中国,道德更多和氏族相关。在没有宗教文化习俗等之前,在最最原始社会里,人类的道德是如何建立的呢?人类无法再回到原始社会去验证,但是可以在动物里验证,著名灵长类学者德瓦尔通过研究猴子和黑猩猩得出:道德,并非人类独有。这种进化而来的道德,跟宗教、文化、风俗无关,建立在如下元素的基础上 :共情和安慰,亲社会倾向,互惠和公正感。 “共情” (Empathy),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是一种正能量的感同身受。《共情时代》的作者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共情作用广泛而深入地存在于灵长类动物种群的社会生活中。阅读《共情时代》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自私的基因的认识。宁财神、周欣悦欢乐推荐。
共情时代 读后感 第(1)篇用俄罗斯套娃来比喻共情的分层:状态匹配、情绪感染 -> 关心他人、安慰 -> 设身处地、有目标的帮助,以从下至上的方式进行思考。从共情的核心层来说,可以追溯到哺乳动物,高层级的共情在高等级的哺乳动物如灵长类和海豚、大象等也同样具有,黑猩猩和人类就更为相像。作者想表达的是共情中最核心的功能,人类应该充分认同并发挥,往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注入温情。作者对道金斯《自私基因》中“自私”认为用词不当,我想可能是虽然理性但在情绪上过于的冷酷吧。作者认为一个行为是为了行使某一功能而演化出来的,但这一行为也可以行使其它功能,而且很可能是与人为善的功能。共情是人类合作的基础,所以出于社会化大量合作的需求,人类的共情演化的层次也是最高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这些都需要不仅仅进入他人身体,而是需要进入他人的大脑,设身处地,想他人所想。TED上脑科学家的研究可以参考一下,https://www.ted.com/talks/rebecca_saxe_how_brains_make_moral_judgments。并且对于道德的判断,也对本书作者的观点作一点补充。对于不同层级的分界线,作者有点故意模糊的意思,强调的是人类与动物的共性部分,也说是核心层部分。作者反复强调的是:不要丢弃内核,更不要反过来利用外层负面的部分,人类在这一点是教训深刻的。
要求公平的天性,其基础也是共情,在高等级动物中也屡见不鲜。对公平的两大不同观点,作者以美国和欧洲分别作为代表,对其中的利弊也作为分析,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确也是一个难题。
镜子测试来判断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人类成长过程和动物演化过程的对应;共情与具身认知,认同、共情、同步、合作;如何为朋友挑选小礼物;影像的直接影响力,直接通过感同身受,”景象触发情绪,情绪调动注意力;一系列认知过程又帮我们分析局势,这一切加起来就构成了‘共情型’设身处地“,这一点是比人类强大联想能力更直接的;亚伯拉罕体系宗教特别强调人超越万物的根源推测。林林总总,都有一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