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 第(1)篇读这本书实在是如套娃一般,一层一层的惊喜、惊吓,乃至苦笑不得
唐德刚先生的书是好看的,这本《从晚清到民国》其实我很快就看了个大概,将里面的事件看了个七七八八,唐先生对晚清民国人物的点评,有时也让人觉得眼目一新,满有意思。
但看完之后,习惯性去豆瓣溜达一圈,却让我这读后观感不知从何谈起了。
《从晚清到民国》应该是删减自《晚清七十年》,而那本书引入大陆之后也是经过删减的版本,不过重要的不是删减版,重要的是豆瓣评价里对于唐先生治学的评价可谓两极分明。
豆瓣评价里点赞数最高的一篇长评,大概用了几千字的篇幅来指出本书当中存在的史学事实的错误和观点的错误,同时对于唐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进行批评,已经做古的唐先生看见这篇评论怕是气的不行。若作者所说的都是真的,唐先生这本书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不过更精彩的是长评下面的评价,更是两极分化。有支持唐先生,搬出诸般理由来例如“历史的细节”“多角度看待历史”“见森林而忽略树木”等等。而反对者则从书中的内容与事实的不符,唐先生的品格等多方面来批评此书劣处。
经过此一番戏剧的变化,我就想起上一本读过的书《学会提问》了,这当中实在看到了蛮多值得注意的点。
其一在对于论点的论证上,唐德刚先生写作的特点是不爱用资料来佐证,所以他被批评是写作过于主观,毫不严谨,治学粗疏。确实和其他写史的人对比,他的书是没有到底引用自哪里,以及附录的。
其二是在价值观的假设上,豆瓣对于唐的评价如此之多而且两极分化,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假设不同,可能有人觉得读史最重要就是真实,而唐竟然会出现这么多史学错误,无法容忍,这种人他更倾向于学术的严谨性。而某些人就更加宽容,他更关注作品的局部,认为有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整本书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启发,也不失为可以一读的好书。每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观不同,自然所得出的结论不同。无所谓对和错,谁又能说服谁呢。
最后给我自己的启发是对于信息,尤其是已出版的信息还是保持一种怀疑性。不是全盘的接受,人云亦云。就像我初读此书也是对唐先生推崇的不行,最后发现可能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不是啪啪打脸嘛。历史上有多少错误都是因为听一面之词,不明辨是非而错呢?
(也推荐读本书的人可以去豆瓣看看评论,长长见识,乐活乐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定投基金小白手把手(简七理财014)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