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牛棚杂忆(图文典藏版) 读后感 第(1)篇读书数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文章,片段,故事,影像读了不少,多是作者目睹或转述他人故事异或自我发散而来,也就是季老所提“伤痕文学”。读完本书,也许如季老所说定稿之后,出版近乎改写,删减太多,在结合出版方(中央党校出版)便略有所懂。《牛棚杂记》一个伤痕累累的老人用诙谐幽默的言语对痛苦岁月的揶揄,自嘲,苦笑和无奈。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悲苦不寻常”。我们赋予“圣贤”太多自我的定义,《牛棚杂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敢爱敢恨,也士可杀可辱,苟延的国学大师的形象,反而没有跌落神坛,形象确更加高大起来。
在看书的时候也与母亲询问了关于当年那些事。母亲读书不多,识字少许,却熟读佛典。对于那些事情只是重复太苦了。母亲当年尙未嫁到村子里面来,母亲只是对那段时间说了还好,外婆家里的成分是“贫下中农”,属于根正苗红的“国家的主人”,一口气能背40条毛泽东语录的母亲自然受到优待,母亲心软,季老书中提到的各种“刑罚”及牛棚(母亲说村子里是在西沟挖了些窑洞关人)。母亲说从来未对别人拳脚,恶语相向过,年轻时的好记性让她躲过这一切。父亲家的一切故事,父亲从未提过,都是从母亲口里得知,母亲不仅一次说过父亲的苦,奶奶和爷爷的成分不好,被定父为“黑五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和坏分子,右派),父亲便是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父亲十几岁岁撑起家的时候,外出贩羊,被村子的革委会主任孙某批斗好久,“黑五类份子的子女也配窃取人民的劳动成果”。为此父亲痛苦好久。不能用文字辞藻表达的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只是重复着“太苦了”。
不曾经历那段浩劫的岁月,却对那段岁月迸发出来的人性有些兴趣,自沉的文人烈士,落井下石的子弟至亲等等。又到了些“性善”与“性恶”的交锋。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是环境改变了一切,有人却笃信“人之初性本恶”的原罪。不是崇洋媚外和信仰,一直相信“原罪”论,性本善将自己变坏归咎于别人和环境。而原罪论则坚信自我忏悔和救赎。季老的《牛棚杂忆》落井下石,无知暴戾的大多数及鲁迅先生的《药》中沉默的大多数,则昭然揭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少数朴实善良之外也有奸诈冷漠的大多数的原罪。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完毕。书是好书,可以读读,在痛苦的时候笑出声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棚杂忆(图文典藏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