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姑娘维罗妮卡似乎拥有一切:青春、美貌、男友、和睦的家庭、满意的工作。但她总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她没法忍受这种生活,于是服药自尽。醒来时,她身处精神病院,并只剩下一周时光。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出乎意料地体验到人生的欢愉和真实的自我,深深爱上梦想成为画家的爱德华。生活的热望前所未有地燃烧起来……可是,已到尽头的生命要如何挽回?疯狂是正常,冒险是自由,找到自我,追寻梦想,才是值得过的人生。继《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后,保罗·柯艾略再次引领我们探寻生命真谛,用诗意的笔触宣扬:活着就要勇敢地与众不同。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读后感 第(1)篇我们从维罗妮卡为什么决定去死开始说起,她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生命里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青春是最美好的时期,一旦青春消逝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印迹,不如让生命永远停留在最好的时刻。第二个理由:她深知社会乃至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她却无能无力去解决他们。
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有一次的讨论内容是生命里你可以抛弃掉什么?书本图画上小孩附近有很多的包裹,包裹上面写着 爱情 友情 亲情 生命 成功 金钱 等等。我是全班唯一说可以抛弃生命的,老师和同学的诧异我现在都忘不了。我们来人世间一趟总要体验一些什么,总要感受一些什么,对我而言可能更在意的是生命的广度而不是生命的长度。很多年轻人都有过在三十岁就自杀的这个想法吧,我身边有几个朋友和我这么提过。前几天和老范见面聊过类似话题,我记得我说当我觉得生命一成不变而我无法改变时候,我会选择去死。所以很理解维罗妮卡的想法。或许是因为能够理解为什么决定去死才有兴趣把这本书看完。
中间再插入一个小故事。18年4月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很优秀的男孩子,他在一上大学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室友在打游戏的时间他就去校外实习,大三大四觉得实习对他而言更重要,主动在开堂第一节去和老师谈话,最后毕业时拿到了优秀毕业生,房车都已经配齐,我震撼的点在于这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子内心的坚持以及成熟度。然后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两点一线,准备考研,即使考上了我也无法确认这个行业是不是我深爱的坚定选择的,我开始困惑自己做的这个决定,很迷茫。我现在这个专业未来就业的圈子可能不是我喜欢的,我不知道现在做的意义在哪。一位年近三十的朋友和我说的是圈子是靠人为改变的。有点偏题了…我认为生活的本质在于你看到了它的残酷和不堪后,你仍然选择去深爱它。
看书评说,维罗妮卡最后是求生的。她在所谓生命最后的时刻爱上了爱德华,恰恰是她的生命所剩无几,在她一心求死时这个男孩闯入她的领域。这种爱意会因为时间的有限而被无限放大,如果她在清楚自己不会死亡的条件上,她和爱德华的故事又是否会发生。
尽量在艰难的日子里对喜爱的东西多一些坚持,内心本质的喜爱是很爱改变的,高考想读摄影想读传媒想读管理,全被我爸否了,我没有反抗,我现在也很难去评判如果做出了不一样决定的我又会是怎样的。只是现在呀,我知道你若有喜爱的事物,一定要好好捍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