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本收录了刘心武两部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班主任》和一部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其中《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
班主任 读后感 第(1)篇伤痕文学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文学流派,不知道用“感兴趣”这个词是否显得有些轻佻。前前后后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有些以文革为主题,有些以文革为时代背景,都给人很强的精神冲击,让人在沉思之余兀自反省。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长大了以后才发现原来共苦要比同甘难几倍,极端的社会环境使人性的恶暴露无遗,但也使人性的善更加闪烁,可能这就是伤痕文学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吧。回忆录作品看过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内容是一些受害者和红卫兵的采访稿,读完几年后回忆起来,还依稀记得监狱里那些荒谬的刑罚和哀嚎的灵魂,简直触目惊心。这本书里还有不多见的红卫兵回忆录,大抵是不承认错误,也不承认自己是历史的牺牲品,不知道郑念《上海生死劫》是个人回忆录,最让人敬佩的就是在荒诞世态中的坚毅和体面,还有时刻讲道理的镇定。余华《兄弟》、严歌苓《陆犯焉识》和王小波《黄金时代》等等都是文革中的故事,有人出卖亲人,有人死不变节,有人荒诞本真,人性的善恶从未如此放大。《班主任》是最早的伤痕文学作品,描写个体经历见微知著,但我尤其喜欢《立体交叉桥》一篇,这又可以单写一篇了。《三体》开头学术泰斗叶哲泰被革命小将活活打死也使人咬牙切齿,当美好的东西在但宁折不弯的骨气也从未如此珍贵,当然《三体》应该不算伤痕文学。我也看过一些人性极恶的电影,比如《告白》《消失的爱人》等等,有时候看完之后饭都吃不下,但总觉得这些在脑海里打磨以后会留下更多,痛苦远比快乐深刻。三句话不离文革固然无聊,但我还是相信冯驥才所说,“历史的过错原本是一宗难得的财富,丢掉财富便会陷入新的盲目”;“没有清除的毒素一定会进入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