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还是想你,妈妈 读后感

我还是想你,妈妈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对战争的真实再现。这是孩子们讲述的战争,不是战士,不是政治家,不是历史学家讲述的战争。孩子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在他们眼中,战争有不一样的面孔……

我还是想你,妈妈在线阅读地址

我还是想你,妈妈 读后感 第(1)篇

令人悲恸的战斗民族二战史诗,从苏联儿童的角度描述更真实、痛楚。这些星散而似互不关联的章节中反复出现的集体记忆:

参军或加入游击队的父亲(几乎都没能活着回来),边苦等丈夫音讯边四处逃难的母亲(为母则刚,为了孩子她们在兵工厂辛勤工作,跪求闯入家门的盖世太保,在被敌人逮捕“连坐”时否认血缘关系),失散于人海或丧命于枪弹的兄弟姐妹,艰难谋生的邻里亲戚,英勇牺牲的游击队员,非脸谱化的法西斯敌人(孩子眼中都是些年轻英俊的德国小伙儿,但他们无法理解这样漂亮的人为什么会杀人),命悬一线时伸出援手的陌生村民,坚韧又宽容的苏联人民(没有出现对德国战俘的残酷报复,有些章节甚至帮助德国战俘,一个孩子说这是母亲在战后“教会我爱的第一课”),还有在集中营做苦役时认识的反对希特勒的德国人,被元首重点关照而不再流浪的茨冈人,甚至列宁格勒大封锁时期的猫和狗等等。孩子眼中的人物群像没有先入为主的既定前提,所以这些观察和回忆尤其珍贵。

可怜的苏联儿童,有些即使到战争结束还是孩子,却被战争漩涡裹挟进血腥的屠杀、恐怖的轰炸、漫长的逃亡、冰冷的枪弹、难熬的饥饿、亲人在面前惨死的痛苦、苦等亲人归来的保育院(其实就是孤儿院)、甚至一个月就等于一生的集中营。作者借文中人物之口表达了经历了战争岁月的孩子们的期盼:

“你想要什么,孩子?”

“一块方糖,可以救活弟弟。”

“一个洋娃娃,战争期间我们从没见过洋娃娃。”

“一把子弹,我不要面包,我要来福枪,再要一把子弹。”

“一座城市,比战前的明斯克、戈梅利甚至列宁格勒还要好,大家和平地生活着。”

“一个弟弟或妹妹,至少这样世上还有亲人。”

“我想要爱,妈妈的爱,但是战争开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我一直觉得,她总有一天会回来。”

“过了这么多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我还是想你,妈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还是想你,妈妈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