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李银河、柴静、冯唐力荐。《沉默的大多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精选集。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后感 第(1)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开始心里比较抵触的,可能当时心境比较乱;如今一看细细品味,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和作者交流,虽然作者生活在文革时期,思想认知如此之超前。如果非要说读这本书学到什么,那便是自己认知有点改变了,有的东西他那么一说,细细想想,就是那么回事,思维方式更理性、更清晰。尤其文中提到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比如说“中国人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童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还要挨戒尺板子,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才没有动用老虎凳。学习本身很痛苦,必须以更大的痛苦为推动力,和调教牲口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我以为求学是一个应该一个快乐的过程,但你看看现在中国的教育和求学情况。并且儒学、孔孟之道、分析的非常到位,文中提到“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我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有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这诀窍成为大家心中不言自明的做人行为准则。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么清醒的头脑,可能跟他的在文革时期的经历有关。分析了中国崇尚的中庸之道,不得不说,字里行间找不到反驳的点,因为那些东西现在的社会,自己的身上也有。文中还提到我们一贯喜欢说做事多吃苦,痛苦是成功的前提,但事实上也远非如此,作者呼吁要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虽然我们很难做到。
其实痛苦或是纠结,那只是我们的认知出了问题。这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冰冰冷冷,热气腾腾,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如果感到环境不如意,这就对了,虽然环境不如意,但自己的认知却可以无限的提高。最后用文中一句结尾“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