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父与子读后感 第(1)篇存在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尊重个人的个性及自由,肯定个人的对周围社会的影响及其存在价值。而虚无主义与之相对。存在但不真实(让人想起一些网红某某哥某某姐,以及最近流浪地球的票房)。
俄1861年改革农奴制,随之而来产生社会动荡。新兴知识分子得以发声,年轻一代的代表巴扎罗夫否定贵族阶级的一切,看重实实在在的科学,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其他所谓的艺术都是虚伪的,是贵族阶级骗钱的手艺或用以装点门面。他精力充沛,狂妄自傲,一出场便和年轻人和农民阶层打成一片。和代表父辈地主阶级的巴维尔每次见面都是唇枪舌剑,他口出狂言,目空一切。而巴维尔放不下贵族的身段,面对市井之徒巴扎罗夫的不按套路出牌,每次辩论都是前者充满鄙夷的败北。巴扎罗夫和巴维尔的决斗与其说是源于政治观念向左,不如说是因为费涅奇卡。她代表温顺的可怜的社会底层人,倾慕新兴知识分子巴扎罗夫的同时不敢违拗贵族统治阶级。小说中两人的决斗给人荒唐可笑的感觉。最终巴扎罗夫没有杀死旧贵族巴维尔,而是给其不疼不痒的一击。
巴扎罗夫也渴望爱情,他爱上了奥金佐娃,一个美丽的贵族寡妇。但这有违他的原则——他鄙视贵族(包括小跟班阿尔卡迪),否定浪漫主义。内心的仰慕与执念的虚无产生了矛盾,巴扎罗夫痛苦无比。而反过来,奥金佐娃接近巴扎罗夫纯粹是对未知的世界感到好奇,同时也伴着恐惧。她欲拒还迎般折磨巴扎罗夫。而巴扎罗夫临死前奥金佐娃表现的嫌恶和惧怕(怕传染伤寒)让人感慨:幸亏这不是爱情。
最终巴扎罗夫像狗一样的死了,悲伤欲绝的和后来去扫墓的只有亲爹娘。之后的两场婚姻的喜庆让人渐渐淡忘了巴扎罗夫,他是个多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