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于1932年暑假,沈从文在青岛完成,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本书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体自传,包括《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辛亥革命的一课》、《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预备兵的技术班》、《辰州》、《常德》、《一个大王》、《一个转机》等篇目。本书讲述了沈从文年轻时的湘西成长经历,记录了作者天真好奇的童年时代,胸怀抱负却经历坎坷的青年时代,最终选择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从文自传(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读后感 第(1)篇之所以拿起这本书,是因为有篇文章讲如果沈从文活着他才应该是获得诺奖的中国第一人。带着好奇心想知道他是如何开始写作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写得那么好。
看完方知道这本书是沈从文20岁之前的经历。人生读的大书更多的来自市井社会、来自小时顽劣不羁的个性、来自识人的机缘、来自时常反省的内心,有几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让他接触并延伸了文化(那时还不能称为文学)。
比如年少当兵时这一次:“我那时总十分害羞,赶忙把脸向雉堞缺口向外望去,好让这些人从我身后走过,心里却又对于身上的灰布军衣有点抱歉。我以为我是读书人,不应当被别人厌恶。可是我有什么方法使不认识我的人也给我一分尊敬?我想起那册厚厚的辞源,想起三个人共同订的那一分申报,还想起秋水轩尺牍。
就在这一类隐隐约约的刺激下,我有时回到部中,坐在用公文纸裱糊的桌面上,发愤去写细字,一写便是半天。 ”
再比如:“大约正因为舅父同另外那个亲戚每天做诗的原因,我虽不会做诗,却学会了看诗。我成天看他们作诗,替他们抄诗,工作得很有兴致。为了盼望所抄的诗被人嘉奖,我开始来学写小楷字。为了空暇的时间仍然很多,恰恰那亲戚家中有两大箱商务印行的说部丛书,这些书轮流作了我最好的朋友。”
“一来时住在对河一个庙里,我便常常过河去听他谈“宋元哲学”,谈“大乘”,谈“因明”,谈“进化论”,谈一切我所不知道却乐意知道的问题。这种谈话显然也使他十分快乐,因此每次所谈时间总很长很久。但这么一来,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
我总仿佛不知道应怎么办就更适当一点。我总觉得有一个目的,一件事业,让我去做,这事情是合于我的个性,且合于我的生活的,但我不明白这是什么事业,又不知用什么方法即可得来。 ”
最后的转机是陆弢的死对他的触动,很像毛姆笔下刀锋中的拉里,不同的是沈从文从此想要过有文化有见识的人生,“我于是就拿了他写给我的一个手谕,向军需处取了二十七块钱,连同他给我的一分勇气,离开了我那个学校,从湖南到汉口,从汉口到郑州,从郑州转徐州,从徐州又转天津,十九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出了北京前门的车站。”
“进了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在旅客簿上写下——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从文自传(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