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_读后感900字
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味了,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本正经的戏谑,用一种上帝视角把所得所见犀利地说给他认为一无所知的人们听,友善又深刻。开篇让人以为是一本专注贴标签消费大众一类的说明书,差点放弃,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字里行间作者不同寻常的洞见和分析总结的功底之深。由此可见此书畅销这么多年并不是偶然,且在中国再版也证实了后序中提到的全球各个社会的确逐渐拥有许多共享特质。
正如作者所说不可避免的贫民化存在着,这究竟是一种底层阶级对中层与上层的侵蚀,还是中层与上层的一次次下滑?这里面有冲突,有现代化带来的更多阶级之间近距离的碰撞,毫无疑问对于中层上层会是考验。在更多不同信息的冲击下,成为中层上层也意味着要做比过去多好几倍的选择,只有全部做对了,才能获得和过去一样的一些阶级殊荣。可是困难的增加与质量的增加往往成正比,一个包含所有阶层的社会整体依然是进步,最终淘汰的其实是本该淘汰的。
与我一开始的认识恰恰相反,书的思维和角度十分客观,这些看得见却又看不见的人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无法摆脱的影子,不可否认的阶层,我们的社会。或许只有成为保罗福塞尔口中的另类,才能逐步摆脱看似理所应当的生活和思考状态,逃离定义,拥有更多人生选择。当上个世纪的美国社会拥有了他们的alternatives,现在的中国也逐渐有了我们的alternatives。感谢信息时代,使得曾经造成阶级差别最大的归因,信息不对称,可以失去一些光彩。当曾经被定义的中下阶级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看见更大世界,便拥有了不再囿于周围环境提升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北上沪漂追梦,背井离乡就是给自己一次成为所谓的“另类”,“有才气的人”这个新青年群体的机会。这个群体会成为美国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坚力量,有着同样性质的中国群体也有能力给我们的社会赋予许多新的定义。
至于金钱,权力这些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显然不是这本书讨论的目的,不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如果想要知道答案,不如到远处的成功学分类下看看。而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又该做些什么?当这些问题开始模糊时,就需要来翻一翻这本书来获得一些启发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_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