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_精选读后感1700字
历时5天读完,大脑感觉经历了一场风暴。这本书,参考价值特别强。因为它是三位认知心理学家,用了三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案例结合理论,整理出来的。
其中这个工程量实在是巨大,真心折服他们的专业精神。
这本书读起来其实很费脑,似懂非懂读着,然后做笔记的时候,又会拍案叫绝。其中提供了很多很多学习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特别客观,立体。
但是,要真正落实,真的是不容易的。毕竟提供的这些方法学起来是很费力的。但是可以肯定,如果去实践就一定有效果。所以真的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钻研学习的方向吧。
这本书读完以后,感觉收获很多,但是据说间隔学习有助于巩固知识。于是我隔了大半个月来总结,画思维导图,完全是蒙的。
还好之间每一章节都写了具体收获。所以这个知识吧,其实很适用于学生备考的。间隔学习,各种小测验。整体上是各种科学,医学研究论文的汇集,专业性挺强。相当于现在畅销书的好几本,所以读起来非常吃力。时隔这么久,我再来看,实在是很佩服自己,那时候居然一口气读完了。
所以,对于读书,特别是我这种很不喜欢反复学习的人,真的不适合间隔学习,真的很容易放弃。我就适合一口气冲下去,直接完成。之后当做知识库来不断和日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读它,我没有勇气啃数学专业书籍。因为书中有一句话“只要坚持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当然我不可能成为专家,但是激发了我看破自己的局限,愿意去打破自身,努力试试看。
作者真的很贴心啊,每一个章节都写了小结。我觉得可以先读小结,再去读前面的内容。
我现在时隔半个月还记得书中的读书、学习方法如下:
1、重复学习,只会让自己产生错觉,自以为自己什么都学会了;
2、作者提出了要间隔学习,学生可以不按照章节学习,可以穿梭整本书,打乱顺序去学习,因为考试或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运用,是不会按照顺序来的,而是打乱的,有助于大脑提高应变能力;
3、每学完一个小节可以加入测试,但是不和成绩挂钩,专门用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的查漏补缺;
4、学习起来越吃力,其实学习效果越好,因为花费更多精力,大脑记得更牢固;
5、书中提到了一个“莱特纳盒子”,主要有四个,需要掌握的、经常错误的、擅长的、更擅长的。不断去检测这些知识点,不断调整这些知识点所在的 盒子。这样就不断检测自己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6、书中提到了“合意困难”,学习需要有最近发展区,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否则就会有挫败感,进而摧毁信心;
7、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大脑构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8、要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心智模型,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学习;
9、除了运动练习,还可以产生头脑风暴,不断想象演练,让大脑提升对突发状况的应对。
这些就是半个月以后,大脑里留下的东西。主要讲的就是,不要总是去死记硬背自己提炼出来的东西,机械学习。要立体的去打造知识体系,通过各种学习方法(间隔学习,穿梭学习,多样化练习等),不断来加强学习知识的全方位掌握。
读罢这本书,真心觉得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蠢人啊。这本书整体真的对我影响很大,读的时候,逢人就推荐。其中真的小信息,小知识点特别多,涉及心理学,脑科学,学术研究,运动技能,读书技巧,教学方法,是适合很多领域参考的书籍。
真的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自身的读书方法,学习方式。现在每读完一本书,每上完一节课,我就会问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我到底掌握了多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想自己脑海里还剩下哪些知识,就会有一种知识的负罪感。
知识真的不仅仅是学过就可以了,最根本是要运用,是要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条路还很漫长,读完这本书,还有太多需要不断通过各种实践去调整的。
如何把反复学习仅仅形成的短期记忆,变成可以为自己所用的长期记忆。而且需要的时候,可以瞬间想起来,不断加强新旧知识的连接,不断锻炼大脑,充分利用它的容量。让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懂得整合,理解,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话去输出。所有的这些,这边书给我提供了很多方向。
好啦,没想到读后感都写了一千多字。感恩,接下来,继续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真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以前的书都白读了。希望可以快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_精选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