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_读后感1500字
很有趣,中国的两个半圣人,除了孔老夫子外,另外两个都是先立志而后成圣人(孔夫子恐怕是没有想过自己成为圣人)。进而一想,其实笃信任何宗教,都是在追求成为“超人”。从这个角度讲,通过践行儒家理念能够成为圣贤,证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因为他能够实现全人类共同的终极追求。
曾国藩的故事耳熟能详。他的天资一般,小偷在梁上看他读书,忍无可忍跳下来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他性格坚忍,幕僚代拟奏折中的屡战屡败被他改成屡败屡战;他著述等身,《曾国藩家属》、《挺经》都是长久以来的畅销书;他对中国近代史影响颇大,毛泽东、蒋介石都对他由衷推崇,甚至罗振宇也在学习他的“结硬寨打呆仗”。所以,就不赘述这位伟人的丰功伟绩了,谈谈读过这本传记后想到的几个点吧。
- 一、非典型名臣
中国历史当中的顶级名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攀登上了权力顶峰,对皇帝拥有巨大影响力,比如商鞅、诸葛亮、张居正、王安石等;一种是德行功业达到了顶峰,成为美谈,比如海瑞、魏征、文天祥、岳飞、卫青。至于曾国藩,从权位角度看,他虽然称得上安邦定国,但从来没有成为清廷朝政的主宰,从德行角度看,对他的质疑也一直伴随他官员生涯,比如早期各种愣头青,中期太平天国之战后抢掠财物,后期和光同尘,怎么看也称不上道德完人。那曾国藩怎么就成为“名臣”了呢?
我以为,这取决于曾国藩达到了“名臣”的人生境界。
如果说华盛顿打赢了独立战争后,选择放弃权位,回归庄园的行为,基于英美文化传统,堪称伟人,那么曾国藩攻克南京,坐拥半个中国的版图、军队,却没有选择成为南北朝、唐末时期的军阀,则是源于他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同样伟大。
太平天国鼎盛时期,清朝已有迁都的准备,咸丰甚至开始将自己与嘉靖皇帝相比,没有曾国藩,清朝的统治可能提前崩塌五十年,这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可能要多打上几十年。曾国藩取得了这样的功业,却被同僚攻讦,被皇帝猜忌,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推动中兴,他用一生来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确实可以称之为圣人。
- 二、做圣人的可能
几乎每个中国文人,内心深处都有种士大夫情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谁不想成为“布衣卿相”。只是中国文人还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取得功业之后,面对天下汹汹,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才是人之常情,即便是心有不甘,结庐养望才是正道。曾国藩却选择一身当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曾国藩想做圣人,所以他没有找捷径,他在自己选定的“正道”上坚守信仰、苦苦攀登,树起了一座值得华夏人肃然起敬的丰碑。看到曾国藩,便看到了用传统文化武装起来的中国人,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看到了我们成为圣人的可能。
翻遍二十四史,可以看到很多人奔走在追求圣人境界的路上,我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 三、要有足够高的站位
有人说,曾国藩不是个聪明人,我以为,曾国藩拒绝的是小聪明。纵观他的一生,无论是指挥战争,处理朝政,总是能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从他早年从政锐意进取上书批评皇帝,中期起兵发表《讨粤匪檄》,晚年处理天津教案,无不是处于逆境之中,忘记个人利益,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发出呐喊,不顾粉身碎骨也要为时局觅得生机。
只有站的足够高,才能处事如此之“明”,用今天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要有“政治站位”,“位”站不对,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对。
最后,张宏杰的史学研究,比较接地气,在有态度、有情怀的同时,能够让今天的年轻人读的进去,有人诟病他文字过于网络化,流于俗气,我却觉得这正是他文字的好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曾国藩传》_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