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_读后感600字
郝景芳的短篇作品里,我最喜欢三篇:《弦歌》以及姊妹篇《繁华中央》,再加上很多人认为是“烂作”的《拖延症患者》。之所以说短篇,当然是因为长篇没看过,或许是因为懒,或许是因为穷。
我喜欢的郝景芳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她所谓的“柔软细腻”,娓娓而谈,而是她对“人”,更准确的说是对“普通人”的关注与把握——这里没有遥不可及的宇宙归宿,没有超脱得近乎梦呓的终极之美,更遑论硝烟四起的星球大战—但一切都有一种平凡的美感,无论是老刀的日常嗑咾,作曲家小情侣的分分合合,还是《深山疗养院》里走下神坛的天才的柴米油盐,还是普通研究生交论文前的抓耳挠腮。
这种美感,与其说是平凡的,更不如说是真实的,真实到你觉得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一员——这种参与感,在科幻小说中很难得。
“阿愁一辈子都没能解出宇宙加速膨胀之谜。他不做物理了,工作生活,终老一生。
人类一直没能解出宇宙加速膨胀之谜。人类繁衍生息,盛极一时又消亡殆尽。
宇宙仍在飞速膨胀。
越来越快。
加速。
加速。
加速。
在所有人类消亡一亿年之后,宇宙的膨胀忽然停止了。” ——《拖延症患者》
读郝景芳的作品,永远不会感觉“人”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小说的主体决不会是人类,而是人,普通人,一个个,如同你我。
突然想起郝景芳自己的感想: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北京折叠》_读后感_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