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_精选读后感3500字
大概在2014年,我是曾经被这样一张照片惊艳到的。一个金发蓝眼的美国女人,创建了美国最炙手可热并且饱含科技的指尖血液检测技术。这个号称自己的仪器可以通过提取手指端的一点点血液,就能在那个小巧的比家用打印机还小的仪器上进行240种血液检测,并且比传统的血液检测结果更加快速精确,还有可以提前预警人们可能会得到的疾病的功效。这就是斯坦福的辍学生Elizabeth一手创建并为之奋斗10年的公司Theranos。后来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就是经过华尔街日报记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的详细走访,这个硅谷最传奇的创始人对硅谷贼精贼精的投资人,美国数个零售业巨头,履历丰富的董事会成员,自己的员工,甚至是自己,撒下了一个又一个无法兑现的谎言和承诺。曾经和facebook比肩的独角兽Theranos,到今天已经几乎一文不值,并且面临多项投资人、美国药监局和实验室管理部门的指控。Bad Blood(坏血),就是华尔街日报记者Carreyrou对这一长达十几年”骗局“的全方位揭秘。
直到读完书,我才知道,Elizabeth和Theranos撒的谎包括但不限于:
声称自己的机器可以对指尖采集的血样进行超过240种血液检测,但实际上只有其中70-80种是通过指尖小剂量的血样进行的。而这其中,只有12种左右是Theranos自己的仪器检测的,剩下的都是在西门子等其他公司的仪器上进行的;
声称可以更精确的进行血样检测,并没有进行任何比较试验,而是根据某项研究中中”93%的血液检验误差来自人工“,因为Theranos是通过机器进行分析,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假设检测结果更加精确;
声称自己的技术已经被美国军方采纳,用于阿富汗战场上为士兵进行检测。而事实则是,Theranos并没有通过任何美国军方的内部流程,只是Elizabeth搭上了美国著名将军也是美国第26任国防部长Mattis,因而不明就里的外部人以为美国军方已经认可;
声称自己的技术已经经过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调查论证,并作为自己向投资者的主要卖点。而实际上,所谓的”独立论证“只是Theranos董事会和霍普金斯大学的5位教授进行的一次讨论会,而所谓的独立调查报告,则是一份会议纪要;
Theranos的血液检测服务商业化后,随意删除异常值让结果“看起来正常”,并毫不负责地将检测结果提供给患者。
Elizabeth在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企业使命时所引用的自己如何因为延迟的检验结果失去”最深爱“的叔叔时,关于她和这个叔叔一点儿都不熟的刻意隐瞒;
以及,隐瞒所有投资人和商业合作伙伴,她和自己的COO(首席运营官)Sunny 是一对情侣的事实。
HBO在今年年初也推出了一个12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相比于纪录片,书中的细节更突出,人物刻画更详细,而作者所持有的态度则更加具有偏向性。一开始最好奇的是,是什么造就了这么大的一个绵延十几年才被戳破的”骗局“?Elizabeth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瞒天过海?这个骗局到底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到最后,反而更感兴趣的是“非Elizabeth”的各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这个独角兽的崛起和坠落的过程中,他们各自都充当了什么角色?
1.员工和公司内部
大概只有真的勇士才能在Theranos活下来。因为在这里,不仅要从早干到晚周末双加班,要因为Security的原因无法进行任何跨团队的交流,要随时经历自己团队成员的莫名“失踪”,在高压的军事化管理下不敢有任何对“上面旨意”的违抗,还要随时经历着CEO在公众面前夸大说谎,胆战心惊地配合演戏,让不靠谱的实验结果和产品强制上线,以及经历良心不安辞职后的公司律师的威胁恐吓。Theranos内部有这么一群“为虎作伥”的安保人员,他们不在乎对错和商业道德,只对Elizabeth绝对服从和驱逐所有的异见者。这样的环境真的足够有毒,但是最后也是这其中的员工作为吹哨人,让事情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2.商业合作伙伴
Theranos曾经成功地签下了Walgreen(美国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Drugstore零售商)和Safeway(美国西部一家较为出名的连锁超市)两个大单。认真看这两家公司之所以入了“套”,砸入数亿美元投入和甚至重新修缮自己的商店布局,即便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全过程的实物展示,被反复推迟产品上线时间(>3年),也最终要赌一把,无一不是被Theranos抓住了“软肋”。彼时,Walgreen担心这项史无前例的技术会被自己的竞争对手CVS所抢先一步,因此无论这项技术多么”超前“和不成熟,他们也要努力成为第一个进入的玩家。Safeway则是在CEO Steven Burd的强力推动下,无论下属团队如何证伪,都无法动摇CEO的决心下进行的。彼时,Burd已经进入管理Safeway的第20个年头,相比于前十年把Safeway带上辉煌的光荣战绩,他正在失去华尔街的信心,因此想要通过这样一个超前技术打一个翻身仗。这两家公司的盲目跟进,和最自己消费者真正利益的漠不关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助长了Thernos的“作恶”。
3.广告公司
书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章节,大概是Elizabeth邀请为苹果(apple)公司进行形象品牌设计的ChiatDay公司。我在这个章节看到了所有在硅谷积累起财富的创业者的浮夸——一个技术都还没成熟的公司、现金流只靠着两个冤大头的公司,竟然能够花费数百万美元进行形象设计?还非得是给苹果公司设计过的公司?!作为一个外人,这个感觉已经很不对了。本着职业操守,Chiat公司的两个具体设计网站,App和市场推广文案的小职员也察觉到了这个公司的不对劲:他们的文案无限夸大却没有数据文件支持,作为一个面向医生的产品,却从来没有进行过群体调研。但是他们的boss,被Elizabeth无限趋同Steve Jobs的做派所征服了,他相信这就是下一个乔布斯,并且是他正在一手“塑造”这个乔布斯。
4.投资人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在商业上最精明的人是投资人的话,这里面的佼佼者,应该是美国硅谷的这些投资人。但是,就是这些投资人,也在Theranos上损失惨重。他们前后一共投入了超过4个亿美元的投资,把这家独角兽推上了100亿美元的估值。当这些投资人蜂拥而至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Elizabeth画的大饼,所以他们忽视了一些最简单的事实:为什么没有一家医药相关的基金投资了Theranos?没有一家医药巨头在和Theranos合作?董事会成员中,为什么没有一家有医疗背景的人?他们从Elizabeth的金发蓝眼,以及一成不变的黑色高领中看到了未来的女乔布斯。甚至当她一直以”trade secret“推脱分享公司到底是如何实现技术突破的时候,他们也是更多地联想到了苹果公司的神秘做派。和商业合作伙伴一样,他们有一种强烈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感,他们太害怕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们的资本一起吹起了这个很大的泡沫。
5.董事会
Theranos的董事会说是全明星董事会也不为过。有经历过水门事件和服务过里根总统的美国前国务卿George Schultz、基辛格、著名将军、前国防部长Mattis,以及其他政商要人。前国务卿Schultz把Elizabeth当做自己的家人,为她举行生日派对,邀请她参与感恩节大餐,最后更是因为自己孙子的告密和自己的亲孙子翻脸;将军Mattis更是为她送上了:她可能是我见过的拥有最成熟的道德感的人了——无论是个人道德,还是管理道德,商业道德,还有医疗道德。如果说这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不是因为利益成为董事会成员,我不信。但是当这群平均年龄不低于70岁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的人恨不得把Elizabeth当成自己的孙女、亲人来对待的时候,一定不只是利益在驱使他们。他们一定是在本质上被Elizabeth的愿景说服了,甚至是相信了她这么个人,而更重要的可能是,他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可以做出更大影响力的可能性。可能越是位高权重曾经当过英雄的人,越是觉得自己能够继续成为拯救苍生“的英雄吧。
6.Elizabeth
还是要回到Elizabeth这个人。书里的结论是:她是一个顶级推销员。她那一双深蓝色的大眼睛,(故作)低沉的声音,充满激情的对公司未来宏伟愿景的描述:克服抽血的恐惧,超前识别疾病,永远不提早和我们的爱人说再见,都是完美的人设。是她团结了上面所有的利益各方(还有一个没有提到的律所,也是),共同编织了这一张大网。但是她只是一个推销员么?那些谎言是真的,些通宵达旦的加班、那些对产品团队的无限”压榨“的严格要求、那些在华尔街日报攻击后继续在电视直播节目上的故作镇定,那个对HBO纪录片的采访果断拒绝也是真的。是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对自己撒谎?她一定是非常认可自己在做的事情,她非常相信她可以改变的未来。但是她预期的太快,却没能实现诺言。
如果让我评价Elizabeth,我觉得她是一个天才操纵者——一种我极力会去避免并争取免疫的人。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形象、声音、语言、表情,轻易地操纵他人对她的看法。然后利用他人的弱点和恐惧操作行为,这里有员工对对抗强大律所而不敢发声的恐惧,合作者对竞争对手的恐惧,投资者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已经功成名就者对更高远名声的追求。和她接触的每一个人,一开始都是充满惊喜惊艳,但最后几乎都变成了恐慌和回避。也许,她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个人,那么最好是离得越远越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_精选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