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檀香刑》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檀香刑》_精选读后感1300字

以前都是觉得唐诗汉赋才有铿然的节奏,在白话小说中透出强烈的韵律,本书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檀香刑的主角唱猫腔,檀香刑也是实实的一部猫腔大戏。以平易近人的内心独白开场,主角登场先独唱,然后再加一场多人的小高潮,如此反复,终曲全员登场奏一曲盛大的哀歌。每个高潮必扣人心弦,作者如同捏住了我们的神经,慢慢得拉紧,再轻柔地放下。每换角色,文风也随之改变,如同不同演员的唱腔。

小说之不同于戏曲,大概是戏曲更加荒诞,情节不必太过严谨,而小说却多细节,多照应。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同现在的日常生活天差地别,看了之后就只感觉到真实。虽然或许只是作者想象中的真实,但确实会有原来那些人是这么个想法的感叹。从一般人并不关注的刽子手,到历史中频频出现的慈禧袁世凯,都让人不由地认同作者的观察,感觉得到了新的见解。

幕前的甲乙丙丁看来普普通通,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背景却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师夷长技的狭隘,是时代交替的迷茫。其实幕前的人最终都不讨厌,我还挺喜欢那个刽子手赵姥姥的。说起来,赵姥姥有的,就是现在被提到烂了的工匠精神。他捏着慈禧的行行出状元,以此自傲,他也确实可以骄傲。他服务的王朝腐烂了,他执行的法律扭曲了,但这些都不是他的过错。他做到了一行的状元,便是大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了。更何况,赵姥姥虽然没有文化,却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什么是他要做的,什么是他不该过问的,清清楚楚,从这点上说,他比钱县令强。钱丁大概是正面的反派,突显了传统的精英分子在时代交错时的错愕与无力。看历史课本总觉得清末政府愚不可及,渐渐才感觉到实力与观念的落后,并非一人的小小聪明可以弥补,看看钱丁,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想起以前学的政治书里那些看起来毫无缘由的话,比如改良派注定失败,比如义和团的局限,比如国民党不相信群众,若是有这本书辅佐,都能有更好的理解。深有所感的是袁世凯见赵姥姥,说人会自轻自贱,才入的了他的法眼。这大概能反应清朝一般臣子的心态,要什么尊严,要什么风骨,往好听了说也是顾影自怜。他们自己没有尊严,也要求别人没有尊严,不仅官员没有尊严,不在官员编制内的人民也不能有尊严。这样的官僚体系,在和平年代也会慢慢腐烂,要想后来居上,抵抗外辱,恐怕远远超出了一般改良派的能力。上层阶级腐朽又未经苦难,下层群众却因苦难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义和团靠鬼神的迷信来哄骗人们,虽然可以快速克服最初的心理恐惧,团结民众,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露出马脚。而且简单的迷信骗不了钱丁这样的社会精英,没有办法聚集所有的力量。这样看来,追随产生于近代,发扬于半个世界的哲学体系,自然是想要自下而上颠覆旧体制的人要去探寻的道路。由此可以窥见一些历史的必然。

第一次看莫言,被深深折服。若非要说有什么不满的话,大概是孙丙有点过于被神话了吧。最后本来该是最高潮的群体血祭,却并没有牵动我。有可能是我自己的感悟问题,有可能是情绪被之前的情节所损耗。小甲的魔幻现实主义也不对我的胃口,个人觉得是画蛇添足,看到后记中莫言说大幅消减了魔幻的情节,觉得十分庆幸。

莫言说这本小说适合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在广场上朗诵,期待这个人出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檀香刑》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