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_精选读后感1600字
樊登老师著作,又是一部精品,推荐。
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有学习者自己最有可能知道自己渴望知道的和已经知道的。在求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摩擦和痛苦都是有价值的。这时候,只有一本本的好书,能构成一阶阶歪七扭八的楼梯,让一个人快速走着“弯路”成长。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修养不是靠着外在的体系训练出来的。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也不是被逼迫成为科学家的。甚至史蒂夫·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也并不是某种体系的执行者。相反,他们都是某种体系的缔造者。
塔勒布的观点是,这些公司共同的、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外在的一些表现。领导人强势与否,团队士气如何,有没有开放的论坛,都不重要。塔勒布的结论是,主要看这些公司的反脆弱性是否足够高。这些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反脆弱性,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当你读了一些有科学逻辑,包括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书之后,你再判断一本书的时候,就能看到这本书是不是能够说服自己。
我发现,越是优秀的老师,越有同理心。他能感受到别人的知识盲区,破除“知识的诅咒”。他能预判到别人可能听不懂某些知识点,于是用一种降维的方法讲给别人听,使其明白。
有些演讲培训倡导大家去刻意地建立心理优势,我是不太赞同的。比如,有的教练告诉学员,上台的时候就把底下的听众看作大白菜,然后你就会特别放松。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笑,而且不高级。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评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心态。李中莹有一次上课,开场的第一句是:“我从来都不比任何人差。”第二句紧接着是:“我也不比任何人强,我们大家是平等的。”这两句话一讲完,大家都觉得这个老师很有深度,很厉害。
正常人的阅读能力为每分钟500~700字,超出这个范围,大脑没有能力处理,记忆就会出现问题。而用嘴讲一分钟话,其信息量可以达到传统阅读的3~5倍,也就是说可以传递2 000~4 000个字的信息量。其关键就在于大脑在讲书的过程中除了会识别、解码,还会过滤、记忆、翻译、提取信息。
有的人读一本在别人看来很艰深的书的时候,仿佛很轻松,跟读小说似的,两天就能读完。不是因为天生如此,或者智商超群,而是因为脑子里装了很多背景知识以后,再去吸收新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简单。他此刻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看看有没有差异,看看这本书有什么创新的观点。
就像毕加索画画一样。很多人质疑毕加索,说毕加索的画都那么难看,线条歪七扭八。但是如果你把毕加索早年的那些素描作品拿出来看,你会发现,他的功底极深。正是因为他对素描、透视这些东西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了,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随便拿手一勾,人物形象便能跃然纸上。
人生的阅历怎么扩展呢?我的办法就是尽量扩展我的生活界限,慢慢地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在哪儿。人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儿,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意识不到的时候,你没法儿突破。只有生活阅历足够多,才更有可能发掘出突破的机会,才能让你突然意识到,在某件事上自己怎么这么幼稚,你对于某件事的观点竟然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被别人批判。
我们很多人特别容易陷入自己的专长。因为擅长做这件事,所以使劲做这件事,越使劲做这件事,就越擅长做这件事。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已经陷在自己的人生局限里了。尤其是管理者,总喜欢替员工解决问题,到最后成了全公司解决问题的能手,但是公司最需要的战略方向你却没有确定。所以不要陷入能力陷阱当中。
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知识到能力会有一个界限,这是一个奇怪的分割。量变势必会产生质变,但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断进步的。
如果每本书的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最重要的不是读书数量,而是真正把一本书读懂、吃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_精选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