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_精选读后感6000字
赫拉利《人类简史》(一)
宇宙,大约从135亿年前起,从一个奇点,爆炸出来,构成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此为物理学,过了30万年,构成了原子和分子,此为化学,38亿年前,出现了生命,此为生物学,7万年前,出现了一种叫做“智人”的物种,他们建立了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这种文化的发展历程,为历史学。从7万年前至今,智人的历史学进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变革,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本书的主旨,即为对此三大革命进行深刻阐述。
人的历程
在我们的惯常认知里,我们这样的一种物种,就叫做人类,没有什么东西能与我们类比,虽然我们也分不同肤色,但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智慧型生物,是完全超越其他物种的存在。但其实,考古学研究发现,我们只是人类这个物种下面的一个成员而已,称之为“智人”(连取名都这么厚颜无耻),而其他成员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鲁道夫人、匠人等,我们智人在这些人种里,虽称不上最弱小的,可也算不上有多么的杰出,无论是肌肉的强壮程度,亦或是大脑的发达程度,你一定很诧异,怎么可能?我们既然叫做智人,当然就是最聪明的,错了,我们之所以走到今天,并不是因为我们大脑多发达,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认知能力所造成的。
讲到人的发展历程,有两件事至关重要,第一件事是直立行走。它带来的是人的前肢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用前肢(手)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开始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物件进行觅食,进而逐渐学会制作物件,这些所谓物件,我们称之为工具。第二件事是火的使用。人类大约是在80万年以前开始使用火,到30万年前就已经很广泛地使用火了,火给人带来的了好处是,提供了光源、热源,还能用来驱赶猛兽,用来烹饪事物,烹饪事物这件事非常重要,它改造了人,煮熟的食物方便消化,这就会在客观上缩短人类的肠道,消化系统的耗能减少,就给人的大脑增长提供了机会。当然,大脑思考这件事,于我们现如今看来,绝对是一件进步,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大脑的耗能过大,需要人们花大量时间觅食,而且还造成了肌肉萎缩,这无形中就极大的降低了人的生存能力。火,对于人最大的一个意义就是,掌握了一种主动改造自然的强大工具。
一、智人崛起
智人这个人种,一直平平无奇,考古学家在10万年前左右发现了智人在与尼安德特人的斗争中是处于下风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使得智人这个东西,突然之间跃升成为超越者?大约在7万年前后,也许是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使得智人的大脑发生了一次变化,智人开始获得了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这一次变革,赫拉利称之为“认知革命”,从此,智人就一发不可收拾,如洪水猛兽一般,席卷世界。
认知革命
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其实,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有语言,当然也包括除了智人的其他人种,但是他们的语言,主要表达的是自身周边实时的环境信息,也就是看见的直观现实,再无其他,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组织群体对当下的情况进行规划和处置。而认知革命给智人带来的是一种,能够创造虚拟现实的能力,赫拉利称之为“八卦”,智人学会在闲暇之余,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去评价部落和群体的其他人,说哪个人是好人,哪个人是坏人,谈话群体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谁和谁好,谁和谁昨天打架了,你可别小看了这种能力,这是一种能够迅速让人进行自我与他人快速识别确定关系,并促成合作的能力。举个例子,我们在办公室里评价领导,无形中就使得我们变成了与领导站在对立面的一群人,再比如我说谁是好人,办事靠谱,下次你遇见这个人,就会很乐意与他合作。我如果告诉你,谁是处长的小舅子,你以后就知道,这个人我即便是不拍马屁,但也尽量别和他起冲突。
不过这种八卦的能力,它的作用是有边界的,赫拉利在这里引用了“邓八数字”,也就是150理论,就是说,八卦只能够维系150以内的人际关系,一旦人群大量超出这个人数,八卦的作用就不够用了。在八卦的基础上,智人发展出了虚构故事的能力,这一步,才最终使得智人走向人生巅峰,达到了高潮。虚构的故事,在我们的世界里,比比皆是,民族、国家、公司、法律、道德、伦理、金钱、宗教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们只不过是智人在认知革命下,虚构出来的存在,从认知革命开始,智人彻底完成了飞跃,与其他人种划清了界限,因为他们只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智人,是同时活在真实的世界和虚构的世界两个世界之中,而且后者才是智人崛起的制胜法宝。
虚构的故事,能够传达关于虚构概念的信息,只要每一个处在故事里的智人,都真实的相信这个概念是确定无疑的,真实可信的,在相信同一个确定的目标作为基础下,就能够促使大量的陌生人形成合作,并使得社会行为快速创新。比如天主教,只要所有人都相信耶稣受难,所有互不相识的教徒都有了共同话题。
在认知革命以前,所有的物种进化,都是依靠基因突变,比如猴子变成猩猩、猩猩变成人。而从猿猴到变成人花了多长时间,200万年!在这期间,猿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但是你看,从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开始一直到现在,智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拥有了无比强大的力量,改变了整个世界。我们在45000年前,殖民澳大利亚,造成澳大利亚的大型物种灭绝,16000年前,踏上西半球,造成美洲生态系统大转型,而在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之后,就更是无与伦比,我们已经完全是地球的主宰,我们需要能量,就开采石油和煤,我们需要吃肉,就杀猪宰羊,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的认知革命,这种因能够创造虚构的故事能力,它通过建构想象的秩序,促成智人的分工与合作,极大地智人社会行为的迅速调整,我们称之为“文明进化”!
二、农业革命
大约在10000年前,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是直接从自然中获取事物,两种获取方式,一种是采集植物的果实,另一种是狩猎动物,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采集狩猎时代。在那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学会对动植物进行人为干预,使得它们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了生存,也就是种植作物和畜养动物。这一次变革,我们称之为农业革命,在赫拉利看来,农业革命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骗局,何出此言呢?且看前后的变化。
1.骗局
农业革命后,一个大好处是增大了人类整体的利益,增加了智人基因的拷贝。在农业革命后,我们开始定居,妇女不需要继续奔走,可以抽出时间生孩子,有了生产剩余,就会生更多的孩子,但是造成的后果则是:工作:时间更长、工作量增大;身体:大量疾病,大脑退化;饮食单一、营养不良;民生:食物单一、受气候影响、更容易饿死;安全:土地是生存之本、发生争抢土地则寸步不让、暴力更甚。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是小麦,与其说是人类驯化了小麦,不如说是小麦驯化了人类,因为农业革命之后,小麦的数量增多、面积增大。
既然坏处比好处多,智人为何如此愚蠢,要干这件事呢?毕竟所谓的好处,是人类的物种的整体好处,而对于智人个体,几乎都是坏处。归结起来,原因有二,第一,农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只是发生了一点小变化,而这些小变化,在短期看来,都在不同侧面解决了一些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每代人只是继续上代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人能够跨越几百年去回忆之前的生活场景;第二,人口增长这件事是无法回头的,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而让群体回到原来舒适的生活,,如果你问一个人,请为了我们全部人类的利益,牺牲你自己吧,这似乎没有几个人会傻到愿意去做。这就造成这场骗局的成功,人们在想,多辛苦种粮食,就不会挨饿了,但你在试图解决老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出来了,人变多了、食物单一了、居住固定了、更依赖气候了,而人类只能够不断地解决老问题再制造新问题,这个趋势,也一直发展到现在。
对此,我个人的评价是:凡事必有其代价,发展亦然。当我们选择去做一件事而去解决原来的弊端,就必然会放弃原来的利处,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2.虚构的故事
前面说过,人类认知革命的巅峰,是从八卦的能力升级为创造虚构故事的能力,而在狩猎采集时代,由于部落人群稀少,八卦的能力已经够用,但农业革命之后,人群聚集,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就得依靠虚构的故事了。早期,人们主要靠神话故事即可塑造秩序,人们按照神话故事的规范行事,后来,人口众多,为解决内外矛盾,就得对人群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于是开始有了城市、帝国、法律、道德、宗教等故事,汉谟拉比法典就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条款,告诉人们何为正义以及如何以正义行事,独立宣言高喊着公平、正义、平等这些法则,然而这些原则只存在虚构的故事中,不存在客观的正确性,但是,重点在于,如何让这些虚构的故事让人们始终保持相信呢?
第一,强调这些故事并不是故事,而是客观事实。你看看我们中国古代,所有的法统、正统、道统,都是讲所谓的虚构概念,拔高到宇宙自然法则的高度,使你不容置疑,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哪些东西是天理、道心?哪些东西是人欲、人心?这当然不可以是你自己想的,而是在经典里面有记载,圣人专门做过论述,这是天定的法则,宇宙的至高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你不能够质疑,只能遵守,即便你质疑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会有很多人唾弃你,鄙视你,你如果不傻,那就叫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二,在教育上一以贯之。一是将想象秩序与真实世界结合,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这些原则,你但凡能够看见的种种物件,无一不是融入了这些想象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叫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校的书本、板报,报社的报刊杂志里,你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各种价值等等。二是用想象秩序塑造欲望,你以为你想要的,真的是自我的诉求吗,其实不然,大多数的欲望都是被各种主义塑造出来的。比如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告诉你,遵循自己内心的欲望,可口可乐旗下雪碧的广告词就是“相信你的直觉、顺从你的渴望”。浪漫主义说,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积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还必须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消费主义说,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如果觉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够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什么商品或是买点什么服务。三是想象秩序存在于人与人思想之间。这一点尤其重要,所有的虚构的东西,最终的目标就是,将虚构的故事变成每一个心中的事实,它本身是否是事实,远远没有所有人相信它是事实,来的重要。《圣经》就是在所有的时间里,骗过了所有的人的最佳典范。正是想象的秩序,才使得我们能够互相合作,建构起整个庞大的人类文明网络。
三、人类大融合
农业革命之后,社会规模愈发扩大、复杂,如前所述,为维系巨大的社会网络,虚构的故事也趋于精细完整,在特定的区域,在以虚构故事作为秩序底层作为基础上,就会形成特定的思考方式、特定的标准行事,特定的社会规范,这种人造的直觉,我们称之为“文化”!那么,文化是如何演变的呢?
1.文化演变
文化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又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本土的社会结构,外部环境指的是外界文化。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随着环境不断融合演变的产物。
比如基督教和骑士文化,基督教文化精神是,认为财富、荣誉、色欲是引诱和虚荣,提倡谦和处事,杜绝奢侈、暴力,骑士精神则是以饮酒和纵乐为主要生活方式,重视荣誉,为了荣誉可以不惜付出血的代价。二者从文化内涵是不可调和的,但二者又因历史进程而同时存在于欧洲大陆上,欧洲人试图对调和二者做出了努力,
比如十字军东征,既能够展现教徒对宗教的虔诚,又能够展示骑士们的武力才华。骑士修会,有圣殿骑士团和僧侣骑士团。中世纪的文学艺术里亚瑟王与圣杯的故事,无不体现了文化本身并非铁板一块,而只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再比如现代政治秩序,美国的民主党的价值观是人人平等,平等,必限制突出者,为了人人平等,为了底层人民的利益,削富济贫自然在所不惜;共和党的价值观则是个体自由,自由,突出者必凸显,为了人人自由,为了维护突出者的自由权利,底层民众即便无钱看病也在所不惜。二者从文化内核上,是冲突的,那怎么办呢?政治形式上,两党轮流执政,保持利益均衡,表达方式上,两个口号同时喊,反正民众也搞不清楚口号的本义,只要叫的响亮,人人听得进去,充分相信就可以了。
文化的这种内在矛盾,与其说困境,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文化内部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便如一潭死水般死气沉沉,而不同的声音的客观存在,将迫使人们为解决二元对立必须在维度上进行新的超越,从而推动历史进程。
2.三大世界秩序
历史的发展的进程,从本质上存在趋势。我们读三国的时候,都读到过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从一国一地的视角确实如此,但当我们站在一个超出人类范围的视角尺度外去观看人类历史,将会看见,合久必分是阶段,分久必合是趋势,分是异,即冲突、竞争,合是同,即和谐、合作。分是自然属性,即生物性,合是社会属性,即文化性,人类历史的方向,就是文化的发展方向,必将按照建构想象的秩序发展下去,生产力的不断跃升为基础,建立其上的由想象秩序作为内核的社会结构将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得以体现。人类以合作为起始,也必将以合作为最终目标。全球化是必然趋势,那么什么样的秩序,能够促使人类走向全球化呢?
赫拉利认为,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出现了三种有可能真的让“全人类恰好想象到一起”的秩序,让人们相信全球同胞有可能在一起,由同一套规则管辖。这三种秩序分别是金钱秩序、帝国秩序和信仰秩序。
金钱秩序
金钱是什么?我们读过经济学的都很清楚,金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怎么出现的呢?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人们的生产力逐渐提高,个体出现劳动剩余,就产生了交换,随着需求和供给的增加,以物易物的方式不再适用,人们便需要找到一种人人都需要的东西,作为中介交换物,这个东西,就是金钱。
金钱的作用是,极大的降低人们的交换成本,因为你如果手里有一头牛,想要包子铺家的包子,而包子哥并不需要牛,那你就需要先问包子哥需要啥,然后你几经辗转换的该物件之后,才可以获得包子哥家的包子,此时也许包子已经馊掉,你吃不到新鲜的包子了。那么如果有一样东西,这个东西是人人都需要的东西,你只要用牛去换这个东西,你手里有了这个东西,就不愁包子哥不愿意换了。
请注意,这就是金钱的逻辑,我们说一般等价物,强调的是,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万物可换”的性质,但是赫拉利告诉你,这个性质还不够本质,金钱的真正本质是一套互信系统,它的特点是“万众相信”,正是因为人人都相信金钱的逻辑,它才能够作为一般等价物去用于交易。要不然,你可以试一试,用同样作为纸币的冥币去找包子哥买包子试试看,包子哥不打死你,我可以再加送你一沓冥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_精选读后感_6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