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虻》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牛虻》_精选读后感1200字

第一次读《牛虻》,已经是21年前的事情了。
故事的主要人物,蒙太尼里、亚瑟、詹玛,还有那个敢爱敢恨的吉卜赛女郎绮达·莱尼,都是记得很清楚的;故事的情节也记忆犹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去年年初,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里面多次提到《牛虻》及其主人公亚瑟。保尔在行军过程中阅读着这本书,读给战友听,并和大家讨论,讨论过程中安德罗秀克说出了一段司马迁式的名言“一个人死,情况是不一样的。要是为了真理而死,那么他会有一种力量,一种英雄气概。”牛虻支撑了保尔,激发他做牛虻一样的人。他在重伤中也不喊疼,医护人员问题原因,他说“您读一下《牛虻》便知道答案了。”但牛虻式的浪漫主义,也让保尔与丽达擦肩而过。以致后来,丽达甚至戏谑的称呼保尔为“牛虻同志”。
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再读《牛虻》的愿望就特别强烈了。
据说,“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亚瑟以牛虻为笔名,大概也是基于此。实际上,亚瑟转化为牛虻出场,也是詹玛引出的,她说雅典这座城市“实际上它过于呆滞,需要有一只牛虻刺醒它……”于是,就把牛虻给带出来了。
故事发生在1833年和1846年这两个年份。历史背景是正在酝酿并逐步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亚瑟并不是意大利人,涉世之初就坚定的“要把生命贡献给意大利,帮她摆脱奴役和悲惨的境遇,将奥地利侵略者逐出国门,使她成为一个没有君主、只有基督教的自由共和国。”神父说这不是他这个非意大利人的职责,他却坚称“这没有什么区别;我是我自己。我看到了这项事业的前景,就责无旁贷地要把它变为现实。”
蒙太尼里神父把亚瑟视作自己“眼中的光明,心里的希望”,而亚瑟坚持“必须走我自己的路,去追求我所看到的光明”。悲剧的伏笔一开始就埋下了。这是神父的悲剧,更是亚瑟的悲剧。
无论神父,还是亚瑟,都执着于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至死不渝。神父执着于基督教教义,所以他的教区是腐朽教皇统治下的一股新风;亚瑟执着于革命者的信仰,誓死要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亚瑟死了,神父也死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死于自己的信仰。其实,只要信仰纯正、坚定,结果并无太大差别。在当时的条件下,神父和亚瑟父子本不必水火不容,如果能够相互包容,悲剧也就可以避免了。只是亚瑟一句“绝不会再妥协”,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我很好奇,什么是牛虻式的浪漫主义。重读这本书,我大致明白了,就是要心无旁骛的做革命工作,有胡虏未灭,何以家为的那种气概。这当然不应该厚非。
阅读过程中,很惊喜能够频繁读到世界名著中的中国因素,《基督山伯爵》里面讲到中国的瓷器,《牛虻》里面讲到蒙太尼里神父到中国传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是中国战士参与红军对抗白军的战斗。还是眼睛一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虻》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