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_读后感1700字
《梦的解析》181571911047129018
◇
知识改变命运,而我却得到了天书,就是只一本就能学会所有知识的那种。然后呢,梦醒了。之后我只能安慰自己即使得到了,也未必马上能看懂,因为天书就应该是让人很难理解的。不过,我的天书啊!怅然若失。
这世间最接近天书的莫过于梦了。梦也是很难说清的,就像一堆数学符号放在不懂数学的人面前,好不容易找到几个认识的,但对整体理解没有太大作用。释梦从古至今是玄之又玄的本领,而弗洛伊德却将之系统化的分析,并见解非凡,可以媲美第一次登月。因为他为我们揭开了梦的面纱。
◇
对弗洛伊德的感受原本与荣格类似,无奈的课本性腻味式反感。不过,读完《荣格自传》后,有些推崇荣格。再读弗洛伊德就自带了排斥,因为荣格也排斥他。
就在这种状态下读了三分之一,而后恍惚中突然间发现荣格与弗洛伊德一起飘走了,随后惊醒,原来看的有点迷糊了。但却也警醒,也可能是刚刚小憩后让头脑处在一个清醒的小峰值处,所以发现了自己的偏见。
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就是说它们必然有一个参照物来对应。而生活中都几乎看不到,是因为在长久的参照下,它已被内化为思维模式的固定成分,所以人们能瞬间做出好坏的评判。
而在荣与弗这件事上,参照物是崭新的,所以让我触摸到了本质的边缘。在此状态下,参照物已不是协助的作用,是偏见的教唆。而相对最好的办法也只是将其当成一种警钟,时刻提醒自己偏见的狡猾。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荣是更开放的状态。广泛却难有弗的精深度。
◇
《梦的解析》首先探索回顾前人释梦的方式方法(一),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二),之后详细述说理论方法初步目的(三)与步骤(四五六),最后总结(七)。这是一篇严谨的关于梦的解析的近四十万字的论文。
本书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一段话反复看上四五遍是常事,看睡着了也常有。它更像学习一门外星语言的导论。梦就是那神秘奇妙世界的外溢,循着这些蛛丝马迹,才能窥探一丝另一个世界。
◇
书中用大量实例来辅证解析理论。比如一个保姆在婴儿房睡着了,她梦到孩子要尿尿,就领着去尿,但越尿越多,开始是小溪,然后,小河直至大江大河,之后醒来。原来婴儿在哭闹着要尿尿,但她在梦中听到后,直接在梦里就处理了,如此就可以继续睡,但哭声越来越大,其梦也相应变化,直至醒来。
这可以缩略的表述梦的作用就是愿望的达成。这种达成,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心理平衡的作用。
整体运作场景就如同一个法院判决现场,控辩双方据理力争都想达成自己的意愿,最后大法官一锤定音。具体自行对号入座。
此种审判的本源是个人的价值体系。冤假错案太多就乌烟瘴气,公正有效就神清气爽。如此亦可反推,这就是另一种能量。
◇
头脑中的观念如同一个项目。比如“我爱你”会不断变化,但主观意识却经常忽略这种改变,总是以固化的眼光看待它,直至发生质变了才警醒。所以,从“我爱你”出发有一条路径,目的地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并且都是持续变化的一部分,无论目的地是“我恨你”或其它,都是情绪的累加及运作的结果。
如果将“我爱你”到“我恨你”这条路径的行走过程,用慢动作的方式一帧帧的回放,可能会马上发现,其中有太多的步骤根本不是自身意志的表达,但却发生了,就那么不受控制的走向了结果。心性的长期积累就是气运,正负都是自己弄的。
◇
梦很符合不确定性原理,当你总是在思量相关梦的事件,那梦必然被触动被改变,这时的解析测量都需有大参数的附加才有价值。
现实与精神组成人生,后者更难用理性去理解。而认真思考后发现,所有不可理解的,都指向更高层次。
不理解就是认知水平较低,所以更愿意看到表象看到比喻,不喜欢费脑子的本质。所以,当以后遇上不可理解的境况,第一反应要是这是锻炼成长理解力的大好机遇。要么已解,要么锻炼着走向理解,都不错。
◇
意识行为像星光,是潜意识从遥远的地方发出,很久才被看到。并且星辰一直在运作,以一种它自有的规律方式。所以浩瀚的宇宙,偶尔的星光就构成了这个意识世界。
与意识相比,梦明显有更丰富的资料源,它的整合更庞大更复杂,其整合的原则或方法也是不可知的。这样形成的梦是很难被意识理性认知的,所以能接近并懂得一二,就是在解析天书触碰另一个世界,弗洛伊德太强大了。
梦中存在着一种原始人性,而我们无法再直达那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梦的解析》_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