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_读后感_1700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_读后感1700字

乾隆是个很有福的人,生下来就有一把好牌。他自幼就一直被爷爷康熙带在身边,被视为他这一代的皇子中大清朝不二的继承人,接着爷爷和父亲为他打下了盛世的根基,母亲身份低微,但身材健硕,活到了85岁,发妻贤良淑德,为他打点好后宫一切,让他心无旁骛地治国理政。自己又遗传了父亲的雄才大略和母亲的好身体,加上生活极其自律,所以能勤政64年,活到89岁才无疾而终。他在任期内,也创下了不少个历史第一,令人佩服。比如,他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同时寿命也最长的皇帝,彻底打服新疆,治下疆域面积将近1400万平方公里,史上最大,全国人口快速增长至逾3亿人,史上最多,他也是少数的在世期间平稳实现权力过渡的太上皇,等等。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对于一切都看起来很完美的人来说,完美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缺陷,这句话就能应验在乾隆身上。正是因为出身太好了,路走得太顺了,乾隆身上有种自视超高的毛病,比较偏执,一种追求君王无上权威和专制的偏执。比如,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看不上雍正对大臣的刻薄与苛刻,登基后自然对大臣温和抚慰,臣子庆幸终于来来了个知道疼人的皇帝;乾隆对百姓也很好,减税和赈灾从不含糊,舍得花钱。他觉得自己这么用心对待臣子和百姓,他会被感恩,会被尊敬和爱戴,这样他就会成为一位卓越的千古明君。在他执政的前十几年,他一直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他把问题想简单了。有次民间传抄八卦杂志,主要是说当朝皇帝荒淫无道、骄奢淫逸和出身低微,这份杂志鬼使神差地被送到乾隆面前,乾隆认真看了,结果当然是十分生气。他想着我对你们这么好,竟然背后这么诋毁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我用温和的办法没法赢得人心,那就用暴力的和恐怖办法打服你们。由此,乾隆变成了专职派,大兴文字玉,无数无辜百姓家破人亡,无数经典书籍被毁之一炬,四库全书只不过是经过精挑细选,符合乾隆口味的书集而已。不仅如此,乾隆还化身为剧作家,把百家争鸣的戏剧删的删,改的改,最终戏剧都变成了只有歌功颂德形式没有精神实质的空洞虚物。官员们也奋不顾身指鹿为马,为虎作伥,进而酿成了持续三十多年的文化苦旅。不仅如此,乾隆在军事上也是专职和激进的,他为打服蒙古人,不仅不接受对手投降,而且下令对所有成年蒙古人格杀勿论,对妇女和儿童一律化为奴隶。终于他的目的达到了,多年不治的新疆地区被管得服服帖帖,后来多少年都没有像样的反抗。在这种专制下,臣子和百姓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乱说话,不敢乱写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没等到川来,乾隆自己先垮了。六十多岁的乾隆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和理政效率大大下降,不仅他自己发现了,官员们也发现了。另外,加上对自己多年专职统治实现的效果非常满意,他觉得可以放松放松了。有句话说得好,顶层皇帝严十分,低层官僚可能也就严二分,顶层皇帝松十分,低层官僚可能松一百分。就这样,被压制多年的人性大堤绝口了,一发而不可收拾。乾隆这样敏锐的人,可能也慢慢感知到了,但是他依然失去了壮年时代的控制力,只能掩耳盗铃安慰自己,他的江山还如过去那么坚不可摧,他的臣民还如过去那么听话老实。即使有大臣直言相谏帝国危机,他还是用作弊的手段和恐吓的方式,让大臣低头认错,磕头求饶。他认为,谁也不能否认自己的治国伟业,哪怕一点点也不行。后来就可想而知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员们纷纷蜕变讨好老皇帝,各种形式的进贡,议罪银制度,巨贪和珅,都出来了。后来,盛世危如累卵,面对日渐猖獗的农民起义,老皇帝毫无办法,竟然希望通过念咒语,压制起义军,令人不胜唏嘘。乾隆的偏执也体现在了对外态度上。他对英国使团的倨傲态度为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大清帝国徒有其表的孱弱身躯中又被注入一针慢性毒药。

总体来说,这本书很棒,文笔也很好,把大清朝由盛转衰的拐点期间说得很清楚,把乾隆这个人也说得很立体。乾隆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皇族贵胄,饱读诗书,勤政不怠,富有谋略,专职欲极强,一手把大清朝送上封建王朝的顶峰,随后一手又把大清朝拉入无底深渊。他的是非功过,不知道康熙和雍正怎么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_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