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读后感700字
本书从几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展开,从侧面描述了整个明朝甚至是整个封建帝国的运作原理——以农业为根基的大国企图采用道德代替法律、技术实行的统治。以农业为根基则意味着被统治阶级的零散性以及统治实施的琐碎与繁杂,而采用传统的封建的伦理纲常进行的统治则很难将广大的农民群众统一有效的组织起来。因此,在治理的过程形成了以乡为单位的无数个自治集团,集团内部有各自约定的规则。一旦遇到纠纷就根据这些规则,依靠宗族乡里有名望的人进行仲裁。这样的制度决定了法治的难度,先不说通过科举制度筛选而形成的文官集团所保有的道德治国的惯性,即使上层有进行法治改革的想法也难于操作。由于整个儒家思想的重义轻利以及以家族为单位的财产的占有观念,使得整个明朝没有发展出真正的商业化的东西,外加明朝的财政制度是各个小单位之间进行侧面的收受,并不采取统收统发,这样造成了财政金融相关技术的落后。技术的落后是导致明朝财政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财政效率的低下则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整本书的描述来看无论是皇帝、文官集团、武官集团还是大思想家,他们身上都有着各种无奈与矛盾。在那个年代,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也是大家的行为准则,但是人们的私欲却与之渐行渐远。整个国家虽然仍靠着强大的道德力量的惯性在运行着,但是传颂这伦理纲常的大臣们往往也骄奢淫逸、贪污腐败。而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在整个道德力量统治的帝国里,他更像一个权威的装饰品,他必须有与这股道德力量相符的言行。而这股道德的力量规定的整个帝国的运行方式,规定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这已然不再是道德,而是一种宗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