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_精选读后感6000字
《未来简史》—智人走向何方(一)
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的第二部,之所以叫做未来简史,因为未来只是过去的未来,欲理解未来,先了解过去,这本书,回答了四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说。
一、历史必然吗?
人类历史上长期面临的三个老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人是不会满足的,在解决了老问题后,新的议题涌现而出,我们在拥有了繁荣、健康、和谐之后,需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在饥荒和瘟疫得到有效解决之后,对抗死亡就成了新目标,我们不仅要对抗死亡,还需要获得幸福,想永生不死和永远幸福,又将走向一个方向,就是直接化身为神,因为不死和永恒快乐,就是神的特质。
但我们不禁就要问,一切看起来都如此地顺畅,那也就是说历史必然会如此?在我们的惯常认知里,历史总有一个确定的趋势,一个明确的走向,好像人类总在朝着一个地方不断地前进。但是在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不是必然的,首先,它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集合,很可能某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就会间接地影响历史的走向,比如蝴蝶效应,指的就是,在一个动态的系统里,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连锁反应,而这个微小的变化的产生,是随机偶然的,而由此所引发的事件的发展,自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其次,历史还是一个二级混沌系统,所谓二级混沌,说的是预测本身会对被预测的历史进程产生反作用,进而极大可能改变历史进程。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而资本家也会读《资本论》,从而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并修改,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未来的预测,也就失效了。赫拉利形容道,越具备影响力的知识,其反身性越强,越容易过时。
二、学历史干嘛?
历史既然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历史没有规律可循,无法预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呢?赫拉利给出的答案是,学历史的作用,并非为了能够预测未来,然后充满干劲儿一直嗷嗷向前,而是通过知晓所有的历史进程和可能的趋势之后,了解到所有历史的观念并非天经地义、一成不变,从而能够摆脱历史的枷锁,让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并以此,能够在当下的十字路口上,独立的选择出路,而不是被禁锢在历史的车轮之上,无可奈何的前行。
三、如何摆脱历史的枷锁?
要想摆脱枷锁,先得对枷锁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就得从头了解历史的“真相”,也就是人类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第一,智人到底具备什么特质而从动物界脱颖而出?第二,此特质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发展的?第三,我们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一)智人到底具备什么特质而从动物界脱颖而出?
是灵魂吗?
采集时代,由于人类在自然界里平平无奇,因此也并没有把人类自己与自然割裂开来,普遍认为,万物皆有灵魂,山有山灵,树有树灵,此为泛灵论,此时的人类是动物界的一员。
到了农业时代,人类生产力提升了,一方面人口开始扩张,一方面开始蓄养动物,我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即认为,人是万物之首,我们是超越于其他动物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有神论,有神论认为,神高于一切,人则次之,可以直接与神进行沟通,人听命于神,作为回报,神也赋予人独特的权力,人是有灵魂的,而动物没有,因此人可以在神的指引下随心所欲的支配其他动物。
科学时代,首先,科学实验找不到灵魂位于何处,其次,进化论认为,人是逐渐演化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因此无法生成所谓永恒不变的灵魂。
是心灵和意识吗?
有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凌驾于万物之上,是因为我们有心灵或意识,但我们知道,但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动物其实也有意识,更重要的是,心灵存在于何处?是在大脑里吗?但是现代神经脑科学只能证明,当我们看见一只狮子,到拔腿就跑,只不过是一系列的神经信号的相互传递,并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东西,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几百辆车的相互穿梭,高速公路并不会产生一个意识出来,股票交易所里的数百只股票的涨跌信号在不断变化,股票交易所并不会产生一个所谓的什么“好恐怖”的感觉,但是吊诡的是,我们自己又是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主观体验,至今为止,科学界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反过来,如果将生物当成算法,也就是一套可以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作出决定的有条理的步骤,它不是单指某次计算,而是这一套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套程序。那么意识如果也是算法的话,这一套程序只需要一系列的神经信号的传递步骤即可,为什么需要额外产生出一个主观体验呢?那么意识,会不会只是一个生物算法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无效的副产品,就好比发动机驱动汽车运行时产生的噪音,是发动机运行的副产品,其本身并无功用。
那到底是什么呢?
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出文明,是因为我们能够使用并发明工具,可1万年前,人类早已使用了工具,却仍然平平无奇。其实,智人个体在动物界如此渺小而能够征服世界的真正因素在于,合作。这个合作,不是简单的合作,因为蚂蚁和蜜蜂也会合作,但他们不够灵活,它们不具备自我迅速调整合作关系的能力,如果说灵活是关键,相较而言,大象与猩猩的合作也很灵活,但是它们的合作群体较小,而智人却可以与陌生人展开合作。结论就是,人类的制胜法宝是,能够展开大规模的灵活合作。
那我们就要问了,第一,大规模灵活合作具备怎么样的作用?第二,是什么能力使得智人能够大规模灵活合作?
大规模灵活合作的重要性在于,三个关键词,合作、大规模、灵活。合作,意味着一个个个体能够有效的聚合成一个整体,而不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同样100人的军队,其具备的能量要远远比广场上的500名缺乏组织的群众要大得多。大规模,毋庸置疑,同样的合作性作为前提,数量越多越好。灵活性,指的是合作的方式内容是可以变化的,首先在智人群体之中,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内容,其次,当一种合作方式出现了问题,智人能够迅速的重新采取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比如所谓的革命,通过新的合作方式去打破旧的方式。
Ok,那么是什么能力,使得智人能够大规模灵活合作?我们常说现实,有两种,一种叫做“客观现实”,也就是我们看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事实,比如苹果、西瓜和桌椅。第二种叫做“主观现实”,就是我们的感受和体验,比如你觉得自己现在很开心,或者很痛苦,我喜欢这件事,我不喜欢那件事等等。按照我们的惯常理解,一件事只要不是我的主观想象,它就一定是客观的,比如上帝、国家、金钱,都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它们都实实在在的存在,但只要我们深想一层,这些东西的实体在哪里?上帝存在于何处?国家是什么?是一群人?还是一块地?亦或是一群人和一块地?再加上一大堆的高楼大厦,就是国家?金钱是什么?是那张印着数字的纸吗?那为什么微信上转账对方也认呢?真正的原因是,还存在另一种现实,叫做“互为主体”!也就是所有人都相信,我们脑子里虚构出来的一个想象,你、我、他都觉得“有”,就是“有”,比如我们大家都觉得上帝存在,《圣经》里的故事都是真的,那么这样的一群人,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带有目的性的合作,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其灵活性在于,不同的“互为主体”,可以组成不同的群体,展开不同的合作,向着不同的目的,比如一个人即可以同时是基督徒,他也会赚钱会花钱,而且还可以很爱国。这个能够建构“互为主体”的能力,才是真正让智人大规模合作的能力。
(二)此特质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发展的?
“互为主体”的魔力
最开始,这种“互为主体”,只表现在人的大脑之中,比如一开始的农民相信的诸神的故事,通过口耳相传,由于大脑容量有限,这些故事不可以过于复杂。后来发明了文字,“互为主体”被文字记载下来,这时候就可以讲述比较复杂的故事了,故事越复杂,内容就越丰富,就越具备说服力,从而就愈加能够组织起大规模灵活合作。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互为主体”的目标是建立合作,但通过文字的不断强化,“互为主体”逐渐转化为“客观现实”,那么这些故事就不再是故事,而是事实,其产生的结果是,故事反过来决定了我们的目标,让智人忘记了最初的目标,而沉迷在故事之中,为了完成故事而去做事、生活。
我们想确定的是,虚构的故事其本身,是文明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故事,复杂的人类社会才能够展开广泛的合作,形成有效的秩序。但这些故事只是智人的工具,它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和标准。比如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其存在的目标,是整合庞大的历史中国,但由于其长期的历史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天理”,将中国人牢牢地禁锢其中,不循天理则为天地所不能容,工具则变为主人,作为智人的中国人,则变成了这个工具的奴隶。
强大的“互为主体”-宗教
在《人类简史》里,赫拉利阐述了三种世界性“互为主体”,金钱、帝国、信仰。在本书里,赫拉利主要对信仰进行了深刻阐述,剖析原因,信仰,即宗教,拥有着超越物理边界的能力,不要特定的疆域,不需要互惠互利,也不需要民族和血液认同,只需要人人都相信,就可以。
我们一直把宗教当做一种信仰超自然力量或神,一种迷信。其实不然,所谓迷信者,自己是不会说自己是迷信的,但宗教徒并不会否认自己是宗教徒;所谓信仰超自然者,同样不会认为自己信仰的事物是超自然,而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之物,另外,说宗教徒是信仰超自然,也就是意味着对于理解自然本身并不需要宗教,而只是当需要理解超自然的事物之时,才需要宗教,但宗教徒并不如此认为,他们认为脱离了宗教,就无法理解自然本身;如果说宗教就是信神,但宗教并非神创,却是人所创立的,既然是人所创造,必然为了人类社会服务,而非为了一个其他的存在所服务。
在这里,赫拉利爆脑洞地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即虚构这样一个无所不包的故事,它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是宗教,它会给予人们一个许诺,遵守我设定的这套规则,你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它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
宗教故事,几乎都包含三个部分,类似于哲学上的三段论,第一个前提是通过既定的道德规则进行道德判断,主要句式是,XX是什么样的(价值评断),比如“人命是神圣的”;第二个前提是进行事实声明,比如“人命始于受孕的那一刻”,第三个内容则是得出具体的结论用于道德指示,比如“人从怀孕那一刻起,就不应该堕胎”。
科学与宗教
在我们的认识里,科学与宗教,是两个死敌,科学是理性的,追求的是真理,而宗教却是违背真理的,二者水火不容。但我们了解了宗教是负责做出价值判断的,而科学只负责事实判断的,也就是说,科学只是工具,告诉人们做事的方法和策略,但无法做出该不该做一件事的评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是做,是需要通过价值评断来进行选择,甚至包括是否应该发展科学本身,因此,科学离不开宗教,它需要宗教要认可它,并在认可的基础上去发展它。反过来,宗教是否需要科学呢?同样需要!前面说过,宗教内容里涉及到的第二个前提是事实声明,这是科学擅长的领域,宗教的内容要完整,就一定需要科学作为坚实的事实依据。这就是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场交易,科学负责给宗教提供事实声明的依据,宗教负责给科学提供价值判断,进而开展科学发展需要的工作。
我们要注意到,现代科学是有着严谨的数学作为语言工具,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作为检验,具备很强的准确性和精密性,也就是说,从目前的认知来看,科学上所作出的事实判定,是较为可靠的,那么就会要求到一个问题,其所能够支持到宗教内容中所包含事实声明部分,就也是符合科学事实的,而在宗教的历史变迁之中,人文主义脱颖而出,成为了现代宗教,其与科学之间相辅相成,达成了默契的配合。
人文主义宗教
科学与宗教之间存在一场交易,现代性也是一场交易。是什么交易呢?科学革命之前,人类信仰古老的宗教,信仰上帝和神,获取的利益是上帝会给你庇佑,赋予你生命的意义,代价是服从上帝,缺失自由。科学革命之后,以进化论作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对上帝的存在性进行强有力的质疑,人们在迈向现代的那一刻起,与现代性签订了一份一份契约,就是放弃上帝,从而放弃上帝赋予人类的意义,相信科学,获取科学赋予的力量。
前面讲过,科学只负责提供力量,判定事实的真假,给予人类做事的方法,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科学无能为力,而又因为人们步入了现代性,放弃了古老的宗教,此时就需要新的宗教出来填补现代性宗教的真空,人文主义宗教应运而生,产生于文艺复兴,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崇拜人性、崇拜智人,智人是神圣的、独特的、强调智人高于一切,包括神。由此,虽然上帝不再给我们意义,但我们重新获得了意义,意义来自于人的体验,好与坏、对与错取决于个人感受,什么有意义,什么有价值,也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赫拉利在书中,对知识给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定义。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公式是知识=经文*逻辑。也就是说,要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一方面寻找相关经文,并通过逻辑理解经文的意义,对问题进行答复。到了科学革命之后,知识公式发生了变化,知识=实证数据*数学,此时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需要做的是收集相关的实证数据,再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进而对问题进行解答。但人文主义,却给出了第三种知识公式,知识=体验*敏感度,如果想知道任何关于道德知识的答案(这是宗教的任务),我们只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去体会我们的确实体验,并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体验很好理解,如何获得敏感度?这需要不断地实践,通过王阳明的心学理解,就是要事上炼,不断地体会自己的感受,并保持开放,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当你达到能够真正体会自己真正的需要,明白自己体验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知识的人,你清楚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你无惧选择,我们则说,你成为了一个有智慧的人。
人文主义从类别上,分为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演化人文主义三大类,自由人文主义强调个体自由,个体的感受和体验,社会人文主义强调集体利益,追求人人平等,演化人文主义强调进化最优的智人的利益,主张把资源留给更强者。社会主义是平等的极端化,演化人文主义是自由的极端化,自由主义比较适中,既保护弱者、也给予强者足够发展空间,因此在现代性中成长为人文主义的主流。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科学与宗教存在一场交易,尤其是与人文主义宗教之间的交易,人文主义支持科学的发展,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教义正确性的信用背书,他们俩宛如一对甜蜜的夫妻走过了近几个世纪,始料未及的是,科学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一经放出就不可收拾,它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走下去,由于科学并不做任何的价值判断,这在开始似乎并没有侵犯到人文主义的地盘,相反,它作为人文主义的盟友,将基督教等传统宗教挤到了墙角,帮助人文主义宗教尤其是自由主义走到了舞台的正中央,可惜的是,也正因为它不做价值判断,因此在它眼里并不存在永恒的盟友,只有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当科学越往前走,在事实判定上,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同样提出的质疑,使得自由主义这个故事面临了挑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_精选读后感_6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