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_精选读后感4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
列夫·托尔斯泰
23个笔记
◆ 第1章 译者导读(2)
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难懂的。有时情境的力量使我自己也搞不懂自己为何这样或那样。
>> 有人徒劳地把人想象成为坚强的、软弱的;善良的、凶恶的;聪明的、愚蠢的。人总是有时是这样的,有时是另一样的;有时坚强,有时软弱;有时明理,有时错乱;有时善良,有时凶恶。人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而是某种变化着的,有时堕落、有时向上的东西。
◆ 第5章
是否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觉得对方是十全十美的,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却庸夫俗子,潜意识的形成了不平等地位,由此正常化的沟通与相处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
>> 但列文正在热恋中,他觉得吉娣是个十全十美的姑娘,是下凡的仙女,他自己则是个庸夫俗子,因此他简直不敢想象,别人和她本人会认为他能高攀得上。
◆ 第9章
其实你潜在的情敌往往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具有竞争力。
>> 有些人一遇到一个在某方面幸运的情敌,就立刻抹煞他的一切优点,只看到他身上的缺点;但有些人正好相反,他们最希望在这幸运的情敌身上发现胜过自己的地方,并且忍住揪心的剧痛,一味找寻对方的长处。列文属于后一种人。
◆ 第13章
青春不再,孩子的牵绊,家庭的琐事,作为一位中年贵妇,陶丽要想摆脱眼前的一切需要巨大的勇气,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可能最后也只有妥协这唯一选择。
>> 不过,陶丽,我的好人儿,我完全理解你的痛苦,只有一点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不知道你心里对他还有多少爱。你是不是还有足够的爱来原谅他,这一点只有你自己知道。要是有,那你就原谅他吧!”
◆ 第39章
你来,我必相迎,你走,我不挽留。人性有时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心理活动的波澜起伏,思绪的千变万化,相处的友好,观念的冲突、思想的隔膜在转瞬间交织糅合千千万万遍。
>> 他告辞了,她也不再挽留。
◆ 第40章
有时我自己都不足够了解我自己,何况别人呢!所以复杂细腻的心思尽管很抽象,也要努力想办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与亲密的人沟通互动,不要尝试揣测,以为对方能懂,往往揣测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的。
>> 她容光焕发,若有所思,内心充满列文所不熟悉的复杂而细腻的活动,她眺望着远方的曙光,没有看见他。
◆ 第41章
腹稿会像计划中的那样实施吗?就像与安娜之前的沟通方式,想的是一种模式可实施的过程中却不受控制地偏离了预想的轨道。
>> 他不但完全肯定了这个决定,而且打好了写给他妻子信的腹稿。
◆ 第46章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先成家立业还是立业成家也曾经困扰着我。如果一个男人没有自己的事业,又拿什么去爱自己所爱的人,亲密,激情,承诺我也懂,所以我很努力的奋斗着,我只是不相信自己空口无凭的承诺。爱一个人就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物质上的充足保障,日常琐碎之事的交流沟通,精神上的相偎相依。可凡尘的我们,人性注定是健忘的,孤独注定是永生的。即便如此,我依愿生活在你的心里,死在你的怀里,葬在你的眼里。
>> 女人——这是男子事业上的一大绊脚石。爱上一个女人,又要做一番事业,这很难。既要避免障碍,又要随心所欲地爱一个女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 第51章
做事儿非黑即白,一板一眼,不懂变通是很难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有时不得不竭力说些违心的话,但又总是感到这样做十分虚伪,姑且暂称它为善意的谎言吧。
>> 如果他们只说真心话,那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了。但这样就无法生活,因此列文竭力去做他试了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而许多人照他看来不但做得很好,而且非如此不能生活的事:竭力说些违心的话,但又总是感到这样做十分虚伪,哥哥会看破他的谎言并因此大为生气
◆ 第55章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儿,人只有活着一切才会变得有意义。
>> “你要知道,你一想到死,生活就不那么有魅力了,但心里倒会平静些。”
“正好相反,生命越到尽头越是甜。
◆ 第56章
列文对吉娣的爱隐匿而浓烈。喜欢一个人,她发条朋友圈你都像做阅读理解(背景资料,中心思想,修辞手法,潜台词,升华,引申含义......)。
>> 吉娣的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对他来说,她的每个声音,她的嘴唇、眼睛和手的每个动作,都具有多少不可言喻的意义呀!这里有求饶,有信任,有柔情,羞怯而深切的柔情,有许诺,有希望,有对他的爱情——那种他不能不相信,并且使他幸福得喘不过气来的爱情。
◆ 第70章
生活就像一出舞台剧,融入角色才能认真体会。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咸,平凡而不平淡,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 在他独身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夫妇生活,看到他们琐碎的家务、争吵、吃醋,他就在心里嘲笑他们。照他看来,他未来的夫妇生活不仅不会产生这种情况,而且整个家庭生活方式也将与众不同。没想到他同妻子的生活不仅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而且也充满琐碎的家务。这种琐碎的家务以前他不屑一顾,如今却显得如此重要,无法回避。
◆ 第71章
列文的归因方式有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吉娣害怕一个人在家寂寞,而不是想到此时的她和自己融为一体,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关心而去。列文呀,假如你买了一束花送给吉娣想表达你对她的爱意,而吉娣想的却是你一定是又犯了什么错才送她花的,请问你此时的内心感受如何?
>> “在这种紧要关头,她只想到一个人待在家里寂寞。”列文想。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她还要强词夺理,这可使他恼火了。
◆ 第82章
即使两个人心意相通,彼此互有爱意又如何!要相信情境的力量,把握最佳时机,将内心波澜用语言准确表述出来才至关重要,爱她就要大声说出来。
>> 这两句话一出口,他和她都明白事情完了,原来想说的话不会再说,而在这以前他们达到顶点的激情也平静下来了。
◆ 第90章
不要去妄加评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直到类似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面对安娜的出轨,陶丽却不以为然表示谅解赞成而且还羡慕不止呢,而奥勃朗斯基出轨家庭女教师的时候,当时的陶丽可完全不是这样想的。
>> 在理论上,她对安娜的行为不仅谅解,而且赞成。就像那些在品德操守上无可非议,但又对单调的正经生活感到厌倦的妇女那样,对待非法的爱情,她不仅不以为意,甚至还羡慕不止呢。
◆ 第97章
安娜纵横捭阖很会与人聊天,善于提问,抛砖引玉、引出他人感兴趣且引以为傲的话题,话匣子一旦打开便如滔滔江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欣赏你的伴侣,表达你的感激,重复以上两点有益于亲密关系。
>> 伏伦斯基讲着选举的情况。安娜善于提问题引他谈到他最高兴的事——他的成功。她告诉他家里一切使他感兴趣的事。她讲的各种消息都是最令人高兴的。
◆ 第102章
通过争吵来引起伴侣的关注度,从而开诚布公,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此提升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 这种爱情的挑逗使她高兴。但是一种古怪的邪恶力量却不让她屈服于爱情的诱惑,仿佛争吵的条件不允许她就此投降。
◆ 第108章
有时,一段美满爱情的终结,往往来自彼此看似合情合理的猜疑,事后又不诉诸衷肠,自以为是地想象着反正时间已经过去了,问题已经解决了,可留在心里的疙瘩远远没有解开。以后的相处还反反复复重复着之前畸形的相处模式,总臆想着大事化小了,小事化了了,表面平静实则静水流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日积月累的情绪一旦爆发可能就一发不可收拾,不可逆转。
>> 昨天说过,什么时候离婚,甚至离得成离不成,我都不在乎,”她涨红了脸说,“完全没有必要瞒着我。”接着她暗自想:“看来,他要是同别的女人通信,照样可以瞒着我。
◆ 第111章
相由心生,此时的安娜内心扭曲,充满悲观与猜忌,眼中的一切都是畸形的,丑陋的,邪恶的。
>> 彼得露出一脸傻笑,在车窗外掀了掀镶金线的制帽,向她告别。一个态度粗暴的列车员砰的一声关上车门,上了闩。一位穿特大撑裙的畸形女人(安娜想象着她不穿裙子的残废身子的模样,不禁毛骨悚然)和一个装出笑脸的女孩子,跑下车去。
◆ 第113章
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什么大时代的背景,世俗的眼光,内心的疑惑,情爱的恐慌,无端的猜忌,如果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是时间不能够解决的呢!
>> 简直没法想象!整整六个礼拜,他跟谁也不说一句话,要不是我求他,什么东西也不吃。简直一分钟也不能让他独个儿待着。我们把可以用来自杀的东西全拿走了,我们都住在楼下,谁也不能担保他不出什么事。您知道,他为了她已经开枪自杀过一次了。
◆ 第116章
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是人一生的必修课。同时也要清楚地意识到现实与想象中的差距,这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儿。
>> “你别来碰我,也别来教训我!”列文由于车夫的干涉生气地说。人家干涉他的行动总使他恼火,这次也是如此,但他立刻烦恼地想到,只要一接触现实,他就无法保持良好的情绪。
◆ 第118章
宗教不只是统治者的工具,洗脑的工具。人性健忘,孤独永生,人需要有信仰,当我们迷茫,恐惧,孤独,无比艰难时,灵魂有所寄托。
>> 那就是,如果上帝存在的主要证据是他启示了什么是善,那么为什么这种启示只限于基督教一个教呢?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劝人为善,它们同这种启示又有什么关系?
心随我动,率性而为,无关对错,只问西东。
>> “我依旧会对车夫伊凡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吵,依旧会不得体地发表意见,依旧会在我心灵最奥秘的地方同别人隔着一道鸿沟,甚至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依旧会因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她,并因此感到后悔,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不过,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_精选读后感_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