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人间词话读后感 第(1)篇王国维评人间词话的核心是“境界”两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境界”的三重高度即静安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我的理解:第一种境界为之寂寞,寂寞方得情深,情深则可享孤独。第二种境界为之孤独,孤独为之肃静,肃静方可精进。第三种境界为之顿悟,顿悟可入新界,新界方可跳出束缚。
所以在王国维眼里,如果没有境界,词藻再华丽也不免流于庸俗。不说周济、张炎等南宋名家,即使周美成此等婉约派大家,却因缺乏意境,竟被归为娼妓之流,而对情有真意之句,即使如: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等明显写出轨的词也不觉淫荡。,可见王国维之可爱。
有境界之分便有“隔”与“不隔”之说,王国维解释北宋词句风流而不羁,那是不隔,而到了南宋,过多讲究音律工整,便有了“隔”。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风会存乎其间耶?
我想王国维理解的北宋和南宋词风“不隔”和“隔”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从北宋到南宋,走过了一段历史叫做“沧桑”。
非常欣赏王国维对达成真正高境界的解释: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做人内圣外王,作诗内入外出,哲理都一样。
当然,王国维的某些观点,我也不愿苟同,
比如他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我觉得词反而更能境阔,看看李煜、苏轼、辛弃疾的词,首先是境阔,其次谓之言长。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如他本人一般,个性鲜明而立意高雅。想起他本人刚过50便留下一句“50之年,只欠一死”投湖而去,不免唏嘘,我个人觉得他或许是得了忧郁症,只有这样智慧之人,才会以这样的方式留下《人间词话》而决绝告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