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_精选读后感1700字

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企业制定战略的三个关键词——重点(决策核心标准),平衡(战略与机遇),执行(资源分配),他认为这个过程是连续的,并且也能运用于个人发展战略过程,如果掌握并管理好这个过程,“你就可以实现你的目标——从事你真正热爱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首先,找到真正激励自己的动机,在动力因素(挑战性,认同,责任感,成长)和基础因素(地位,薪水,安全,工作条件,公司政策)之间求取平衡,认识到“如果动力因素起作用了,你将会爱上自己的工作”。教授在这章最后用典型教练方式引导我们,遇到新工作机会时,要用以下问题问问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这些才是真正驱动我们的动力”。是的,一旦用这些问题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最看重的就会越来越清晰。所以,不要轻易说“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

其次,是要找到“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平衡”。大部分人不会一帆风顺地找到既能给自己动力、又能满足基础因素的职业,很少会有这样简单的过程。所以管理好整个过程很重要——“要把对人生志向的追求与偶然机遇平衡好,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管理”。从企业战略层面讲,所有的企业战略都基于假设出发,有着”如果….那么…”的逻辑,但是几乎所有企业都不会面临真空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战略选择来自于预期机遇和意外机遇,当预期机遇没有出现,出现了意外机遇时,成功的企业总是因为采取了“应急战略”而能安然度过。这个在中国有个时髦的词语可以概括——与时俱进,因势而变。明白了这一点,懂得战略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构成,知道环境会告诉你哪种方法最好,才能让你更好地从不断向你呈现的各种机会和变化中做出选择。这里引用一段书中的精彩原文吧——“如果你已经找到一种事业出路,既能为你提供先决条件的基础因素,又能提供动力因素,就适合做周密战略。你的目标要清晰,并且能根据现有经历知道是否值得为之奋斗。当你仍在为事业做考虑时,应该让生活范围大大拓宽,应该依靠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准备好为各种机会做试验,从而为找到支点做好准备,从每次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做出相应的调整,再很快进入下一轮体验中,直到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你动力的事业为止”。克里斯坦森教授还在书中提到了检验假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那就是提问“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怎样跟踪落实?”,在接受一个新机会前,要认识到“很多要验证真实性的最重要的假设条件都与其他人有关”——能帮你做关键事情的人是不是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你?

最后,是要时刻问自己“你的战略与你所说的一致吗”?教授说,很多人夸夸其谈,大肆谈论自己的人生战略和规划,但是不花任何时间、金钱和精力在上面,这样的战略毫无意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要如何确保自己都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呢?这就要看你的资源流向哪里去了。如果你的资源不是用在已经决定了的战略上,那么战略就不太可能得到实现。他结合商业案例谈到,很多公司制定的战略是一回事,但是在日常资源分配中出现了错位激励,大家执行的是另一回事。资源不是通过一次会议或者日程安排来决定和配置的,它是一个持续过程。这个原理用于个人生活同样适用!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生活工作中有太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有的时候我们会被偶然机会带离目标轨道,危险是我们会在无意中把资源用在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活动上。人们总是愿意优先做那些能立刻带来回报的事情,比如升职、加薪、发奖金,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长期的工作上,或是几十年都看不到回报的事情上,比如养育孩子成才,他们获得立即回报时,又把这些回报花在让自己和家庭追求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上,然后陷入一个固定模式——“我必须更努力,否则不能升职,不然….”。克里斯坦森教授谈到,“任何一个生活中有关如何分配精力和金钱的决定,都表明了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这就是战略执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