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读后感_600字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读后感600字

无论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余华都不善于(或者是不屑于)用华丽的辞藻塑造人物。在他的笔下,从来就不存在大气磅礴的社会风云,醉酒放歌的英雄儿女。在他的笔下,无论是主角还是路人甲乙丙丁,都是周身弥漫着坏脾气的普通人,或者说是在马路牙子上,乡村小道上,公交车上,小菜场上随处可见的脸孔。而这些粗鄙简陋平凡的人物形象却偏偏被余华用同样粗鄙简陋的语言塑造的无比丰满活泼,我想,一个人需要有多深邃的文字功底和生活经历才能完成这样的著作呀?
余华在鲁迅班深造过,字里行间,隐隐然有鲁迅先生遣词用句的风格。但故事内涵却又有着些许差别。鲁迅先生生活在民国时期,军阀的青面獠牙,侵略者的凶神恶煞,当政者的卑微怯懦,普通民众的愚昧迟钝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鲁迅先生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但更多的对广大民众的“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文字往往晦暗悲观。余华刻画的人物(至少是福贵和许三观)是跨越了新旧社会的普通农民大众,经历了不同氛围的政治大潮。他们的生活,生存把不同时期国家的主要和次要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主人公的一生虽然庸庸碌碌,苦难傍身,但结局通常不算悲凉(即使福贵全家都死光了,最起码在他那个时代他是活的比较好的,最后还有一头老牛作伴)。一句话概括,鲁迅控诉的是社会,余华定义的是人性。
看好余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读后感_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