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倾颓,战乱连绵;群雄逐鹿,天下三分。这段由于《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的历史,本性究竟如何?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是什么?为什么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史,会有三个汉民族政权的“第三者插足”?曹操、孙权、刘备和诸葛亮身上,分别体现出怎样的风采和精神?在本书中,并没有什么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只有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读后感 第(1)篇三国是大家最熟悉又最不熟悉的一段历史。说熟悉,是熟悉罗贯中讲述的“三国史”。说不熟悉,是不熟悉真实的三国历史。即使是熟悉三国真实历史的那些人们,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大不相同。所以,就想看看易中天老师对这段历史及历史人物是如何评价的。
读过之后,对书中一段话感受颇深,引起我的共鸣。这段话主要是要讲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三国这段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太重要的阶段却能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我认为他不仅说清楚了“三国热”的原因,还揭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的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书中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直有梦的。第一个梦叫‘大同梦’,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第二个梦叫‘小康梦’,也就是回到邦国时代。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就开始做‘治世梦’。这就是帝国时代的‘中国梦’。
中国人的这个梦一做就是几千年,至今仍在做着。虽然唱了几十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仍然盼着能出一个“好皇帝”,出不来“好皇帝”出个“清官”也好,实在不行弄个“侠客”替我们出出气也行,最不济了还有个“因果报应”等着呢,让他下辈子托生到咱家当牛做马,咱往死里欺负“它”!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唱这支歌的地方却不再盼着出什么“好皇帝”或“清官”,看来这事与唱什么歌没多大关系。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外界客观因素变化了,思想观念也得随之而变。现在“皇帝”是难再出现了,“好皇帝”就更难有了(好皇帝的前提得是皇帝)。清官嘛,没有好的制度,清官也会变成贪官。至于侠客,在法治社会里侠客和罪犯的界限很难划清,分寸也很难拿捏,还是别有为好。所以,这个千年梦看来是做不下去了,至于改做什么梦大家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吧。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多想点儿好事,做个好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