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第七天(2018版)》_读后感_1000字

《第七天(2018版)》_读后感1000字

小说阅读课这周恰好是这本书,福柯课恰好是细读《知识与权力》和关于瘟疫和医院的两个章节,存在主义哲学课刚刚好是海德格尔和《鼠疫》,以至于这周读东西总是一边啜泣一边努力读下去,两个晚上都在地球另一端彻夜难眠,于是随便写一点随想贴在这儿。

这个世界会好么?

这个世界会好么。

这个世界会好么!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强调“Stimmung”,情绪,德语也是“校音”的意思,是一种和周边环境无关的不可知不可探的情愫,就像“担忧”,我明明远离肺炎明明我的家人也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明明理智告诉我“worry”无用,依旧占据了我情绪的基调。

就像《第七天》,我曾经浅薄地认为它不过就是一本“俗气地后现代拼贴画”,把社会新闻大杂烩于一锅,用尖锐的煽情挑逗着读者的同情。

重读,打脸。

余华做的最好的就是: Make the familiar unfamiliar,这是小说课上老师一直强调的手法。

印象深刻的比如李青的死:

然后我看到报纸上的标题,这位名叫李青的女富豪昨天在家中的浴缸里割腕自杀。她卷入某位高官的腐败案,报纸上说她是这位高官的情妇,纪检人员前往她家,准备把她带走协助调查时,发现她自杀了。报纸上的文字黑压压地如同布满弹孔的墙壁堵住我的眼睛,我艰难地读着这些千疮百孔般的文字,有些字突然不认识了。

像《日光流年》里面四十死的时候时光的凝结。

像《异乡人》开篇母亲去世的某种疏离感。

像《围城》里面写到方渐鸿接到唐小姐拒绝的电话后,耳朵像蒙上了一层油纸,唐小姐的话像雨点打在油纸上,只有闷闷的响声,听不清一个字。

在重大打击面前(存在主义哲学家甚至argue anxiety, angst之类平凡的情感),我们的存在突然又成为了未知。如果说每个个体是依托他者而存在的,那么如果我关系网中的所有人都离开,我是谁。

重新阅读余华是有很重的存在主义作家特有的腔调,他的时间是某种当下的记录是一种无法leap的trap into the moment:

这一天,似乎是昨天,似乎是前天,似乎是今天。可以确定的是,这是我在那个世界里的最后一天。我看见自己迎着寒风行走在一条街道上。

以及余华有特别好的画面感,去做导演的话一定比很多人厉害,镜头语言的切换总是温柔又巧妙,比如很多次出现的雨雪:

雨雪在我眼前飘洒,却没有来到我的眼睛和身上,我知道雨雪也在离开。我仍然坐在石头上,我的记忆仍然在那个乱哄哄的世界里奔跑。

最悲凉的大概就是,整本书最温暖的地方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吧。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悲凉,只好死后一起走到这个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第七天(2018版)》_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