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 第(1)篇为了去旁听人大的海龙果读书会而读的一本书 不曾想原定于下周三即将见到刘海龙教授泡了汤——临时换成了另外一本《技术与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还是很清晰的——网络化的知识形式给未来带来的希望
没错 作者真的是乐观主义者 全书看来下虽然偶有一定的担忧抛出 但无论从行文还是倾向来看 温伯格是以happy and smile来写这本书的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 老哥 是不是太乐观了 有点过了吧
但事实上 他的这些乐观都是有根据和解释得通的论据的
比如网络化的知识生产与扩散 通过知识以网络和放射状的形式达到泛在化 而非是以专家和专业共同体的内部生产为主 知识在一个个链接中去中心化 集聚更多参与者的智慧
比如他对网络化的知识存在方式和获取方式的思考 网状的传播结构和内容呈现渠道使得遍在化的知识成为可能
他指出数据、信息、内容、知识、智慧 这五个层次由左到右的抽象程度越来越高 也代表着参与者的获取成果的差异
而知识是一个很高程度的抽象物 以往只能通过教条化和以书籍中的线性长论证方式(从a推理到b,从b推理到c…一直推理到z)呈现和固化知识的流派 而网状的知识结构使得链接成为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 这是革命性的 因为它在本质上将长论证的逻辑推论置于一地 不顾规则地将任何元信息以点状放射的方式投散出去 就像蒲公英 每个链接之内还有更多多元化的链接和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前所未有的包容与坦率 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方式让知识与参与者更加多元 让权力得到二次分配 科学的进步再也不是一个人卧薪尝胆 而是要将自己视为网络中的一个点 所有的点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联系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 我想起了媒介环境学派 特别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作者也在书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