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托尔斯泰通过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庄园主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时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全景式展现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对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进行了最真实的展现,堪称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上)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加进书架近两年了,也曾在《刺猬的优雅》影片中了解到本书的经典好句“所有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有它自己的不幸。”今日才拿出来品读,带着优雅高贵的社会氛围。
由于书名就是取自安娜的名字,所以下意识的将安娜划分在高贵优雅富有书香气具有独立思维的女性圈里。初读安娜解围哥哥斯齐发和嫂子道丽之间因斯齐发出轨女教师的家庭纠纷时确实给我带来安娜独立有见解的优雅气质,后来事情慢慢转到安娜与佛隆斯基的爱情上,而安娜是已婚妇女,带给我一种女主角不该有的背叛光环的震惊,是的,此时的安娜背叛了她的丈夫卡列宁也背叛了她深爱的儿子塞饶沙,对婚姻家庭的背叛和自私。而后慢慢地读就有了不一样的见解,旧时代的婚姻中女性只能说“是”或“不”,就如列文与佛隆斯基同时出现在吉蒂的少女时代的舞会上时,吉蒂没有机会去了解列文和佛隆斯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只能在擦肩而过与携舞中感受他们的社交表现力和猜测对自己的好感,从而错失了列文与自己的第一次结合机会。那就能体现出安娜对爱情的向往追求和打破旧社会枷锁的勇气,因为丈夫带给她的是生理憎恶的苦恼,对他的凡事宽大和以社会地位为重的态度感到憎恶,面对这样一个人如何能谈及爱情,连接受他的吻手礼都想避开,避开那潮湿的、有粗大血管的、找她的手的手,相对佛隆斯基热烈如潮的追求,安娜沉入那爱情的深渊中。安娜的正直驱使着向卡列宁告知一切,代价却是巨大的,本以为会收到卡列宁的道德挑战和法律裁决却是被他考虑的社会影响虚伪的宽大而软化,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这时的卡列宁是恶心虚伪的,但在安娜生产后接近死亡的时候及舅子斯齐发用杏油般的眼神和一番话点醒了自己,既然双方都不能给予幸福那就全听安娜的决定赋予她单方幸福。
卡列宁决定离婚,而且是由自己担任罪过的离婚,如同把左腮伸给那个打你右腮的人,把衬衣脱给那个解掉你的袍子的人,这时的卡列宁是靠着对自己温顺的崇高感动着催眠自己,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深爱自己妻子的丈夫,这样的丈夫也是感人的吧。
结局却是安娜没有得到离婚,并且坚决地拒绝了离婚,就和佛隆斯基到国外去了,这是她的自私和背叛吧,为了安抚自身心灵的善良和纯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安娜·卡列尼娜(上)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