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山月记》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山月记》_精选读后感1700字

中岛敦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对于文学、教育、中国历史都有着兴趣的日本人。 这本书结合的是中国文学体裁与历史人物故事,还有一篇关于史蒂文森的自传体叙述。

李广、沙僧的故事里,可以看到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的交织与背离。在这个似真似幻、迷离恍惚的尘世中,有人化为虎→渐渐偏执于个人的主观世界,有人得了痴病→思索人存在的意义而陷入虚空……

在李陵和司马迁的故事里,历史感更为浓厚。铁马冰河、马革裹尸,古代的战场无情而格外寂寞。官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心理历程,在这里特别打动人。肩负重任,故而牺牲小我。李陵在匈奴的故乡当了“叛军”,像是牺牲了责任,保全了“小我”。苏武牧羊之赤胆忠心,是最光明磊落的典范。但谁又能做到呢?李陵不能。司马迁也不能。我们能对司马迁与李陵在选择里的悲欢一概而论吗?似乎也是不能。

李陵想起了苏武年轻时的偏执——那股近乎滑稽的死硬劲儿。或许苏武拿的是这么个主意吧:单于想以荣华富贵为诱饵来钓极度贫困中的自己,自己禁不住诱惑而上钩则自不待言,即便自己受不了苦难而自杀,也就相当于败给了单于(或者说是以单于为象征的命运)。然而,在李陵的眼里,苏武那与命运死怼的样子并不滑稽可笑。能够若无其事地笑傲难以想象的艰难、贫苦、酷寒、孤独(并且到死为止),如果这算是偏执,那么这种偏执无疑是无比悲壮、伟大的。看到苏武以前那种多少有些幼稚的偏执,竟然升华得如此壮大,李陵惊叹不已。更何况他没指望自己的行为能够传回汉地。被接回汉朝的奢望自不必说,他那在不毛之地与苦难死磕的事迹别说指望传回汉朝了,他甚至都没指望有谁能将其传到匈奴单于的耳朵里。毫无疑问,他将在默默无闻中孤独地死去。而在那即将撒手人寰的最后的日子里,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会对严酷的命运给予轻蔑的一笑,从而十分满意地死去。即便无人知晓自己的事迹,也毫不在意。

人生寥寥春秋,塞外的关山月,大漠苍狼泣。每个人都有难处,也都有伟大的坚持。

到了史蒂文森的章节,翻译腔突然很重,文学性不足。这里讲述了小说家史蒂文森,即《金银岛》作者,因年轻时候的反叛(更多是身体不适,在热带地区更有利于身体恢复),他娶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寡妇(但是很能干),一起定居太平洋岛屿,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文化进行了深度交流,为对方抗争殖民主义不断周旋奔走。

二十岁时的史蒂文森完全是个面目可憎的家伙、讨人嫌的无赖汉,极不受爱丁堡上流社会的待见。从小在严厉的宗教氛围中长大的这个瘦弱的白面小少爷,竟然会突然为自己的纯洁而感到可耻,半夜三更地溜出父亲的宅邸去红灯区转悠。然而,这个效仿维永、卡萨诺瓦的轻薄少年,他自己也很清楚,除了将自己羸弱的躯体和未必长久的生命作为赌注,悉数压在唯一的人生道路上之外,是不会得到拯救的。即便是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之下,在莺莺燕燕的脂粉阵中,他也能看到这条道路在闪闪发亮——就如同雅各[插图]在茫茫沙漠中梦见高高的,上达星空的天梯一样。
从前,我从未因我所做过的事情后悔过,总是只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自己没选择的职业、自己没去尝试的(但确实有机会的)冒险、自己没去体验的种种经历——一想到这些,贪得无厌的我就会感到坐立不安。然而,最近的我,对于这种行为的单纯的欲望,正在逐渐消失。甚至觉得,像今天白天的这种简单明快的欢乐,都恐怕不会再有第二次了。晚上回到卧室之后,由于过度的疲劳,不依不饶的咳嗽便如同哮喘发作一般地激烈,浑身的关节也在一阵阵地疼痛。因此,纵使我不情不愿,也不得不作如此想啊。

在许多个难以支撑的夜晚,他坚持写作。但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饭后,病魔让他猝然离世,从此当地再也没有一个被尊称为异姓王的英国男子。我想中岛敦选取这一人物,可能只是单纯出于个人喜爱……

山月记,倒不如说是中岛敦个人的文学笔记。我通过阅读,获得了与中岛敦共情的时间。谢谢你,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我!

山山月月,无非是各人性情而已。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山月记》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