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_读后感900字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川端康成笔下极致的凄美
以上是我拜读完这部拥有极高声誉的作品后所获得的最大感受。我个人从原来有这样一种文字的美,能从灵魂上激起读者最大的共鸣,而且,这样一种凄美,还是难以进行口头转述的,只有亲自去阅读了,才能切身地体会到,何为美的极致。大概就如同乐极生悲一样吧。
《雪国》部分,第一次看时,如同走马观花,懵懵懂懂,于是,在看完全书后,又特意返回去再读了一次,依然是似懂非懂,或者说,依然停留于表面。也许,我应该去看一看电影,再来读一次会更好。
老实说,我自认为川端的文字并不晦涩,说难懂,又说不上,毕竟多多少少还是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他所流露的感情,并且能从那到了极致的凄美中获得共鸣。当然,这也是我所读过写得最美的一部作品。而又绝对不是浅显,这大概也是我至今依然懵懂的原因之一。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推崇。
两篇小说中,都极力渲染一种消极情绪。一如在《雪国》里,岛村为代表的“徒劳” 爱情观以及我个人认为他对爱情的不负责态度(明明清楚驹子对自己的感情,自己也有家室,但却心系叶子,而且一直认为驹子的感情是徒劳无益的;然而,自己却依然与驹子有着说不清的暧昧在)而叶子则是这种虚无的美的化身,在结局也于火海中坠亡,虚渺的美也随之消散;又比如,在《湖》中,有着跟踪年轻女子癖好、对自己丑陋的脚感到自卑从而会有扭曲,病态心理的银平。(我个人认为,与其说觉得银平可怜,不如说可悲更为贴切。而被银平所跟踪的年轻女子们,相比起来更应该被觉得“可怜”一些。)因为少年时期家庭的不幸,直至后来他依然走不出这个阴影中,并且心态是越发的扭曲。同样也是追求心中的美,而他则采取的是极端的方式。(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川端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实在是太出色了,小说中的角色都非常丰满,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
这本书川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最终得以完成。时间则是跨到了二战前后。与当时弥漫的日军国主义不同,消极、虚无的态度,大概也是川端的一种对抗吧。
个人浅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补充或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雪国》_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