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刘晓庆、姜文主演)》_读后感1800字
一口气读完古华先生的小说《芙蓉镇》,内心不由有所触动。作者借《五柳先生传》中,言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想想,自己竟然也符合这句话的要旨,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在自己的浮想世界里。《芙蓉镇》就是一部让自己有所会意的小说,不免要忘食而谈了。
会意一: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可以理解为大环境对个人小环境的影响力特别巨大,换个词语来讲就是讲时代与人的关系,人是逃不脱、甩不掉时代的局限性的,有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人必然是受时代的影响的,时代的经济、文化等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的人,并且在各方面表现出来。小说《芙蓉镇》总纲是以写时代为主的,人物、生活是表现时代的工具。通过小说,我们看到了上世纪文革背景下,国民的代表表现,在那个非理性的时代,阶级斗争的年代,是多么的残酷无情,斗者的疯狂压迫,对人格的藐视和污蔑;被斗者的唯唯诺诺,对处事尽是无奈和习惯,诸如其他的夫人揭发首长、儿子检举老子,灭资兴无,划定成分等等事件,是那么的自然,也是那么的被大众认可,无不说明时代的笼罩性和推动性。所以,了解到了历史时代的特性,才能进入到发生的故事中去。
时代的特有性质如何而来,英雄造就?非也。中国古人讲时势造英雄,并没有反过来讲,这是古人的智慧,没有时代的土壤,英雄无法产生。人对时代的影响应该是片面的、暂时的,时代才是无声无息的影响着所有的人。如文革,古华先生说得对,这场现代迷信的洪水,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所以,人逃不脱时代的局限性,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一个特定时代下,大凡不同观点的人,均被视为异类打压消灭,改变时代的少之又少。
会意二:人心如面。《左传》中有言: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人心如面本是说每个人的思想如同面貌一样,各不相同,这里借助想说人性之不同。
所谓阶级斗争,就是人与人的斗争,革命不也是人革人的命嘛!文化大革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千姿百态,一个正常的年代,人性或多或少进行了隐藏,人可以人心不一,但是文革这样荒谬疯狂的世道,才最能揭露人性丑恶善美的多样性。小说让我们看到,文革挤压出了人们平日里的或阴暗或光明的人性。
主人公胡玉音,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没有仇恨,只有纯真的信任,坚韧、隐忍是本性。秦书田,活跃分子,运动中的聪明人、老油滑,内心却是善良的,就像被石缝挤压变形的轻松,仍然能够给人以依靠的强大力量。黎满庚,有气概,但却明哲保身,总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纠结中选择,把握不了现实,其实也就是内心的懦弱。谷燕山,正义、直率,退伍军人,因为有坚定地信仰,所以对现实的疯狂陷入难以理解的沉闷中,但其正直、正义的人性却一直保持。李国香,嫉妒、蛮横,内心永远不平衡,有的只是下得去手的狠心。二流子王秋赦,好吃懒做,投机取巧,一朝有权便耀武扬威,总想着天下掉馅饼,可笑、可叹、可悲。
但值得庆幸的是,整个芙蓉镇在那样的年代也保留了人性中的美的一部分,如胡玉音生育之后的人们的表现等,这些没有缘由的善,隐隐闪耀着光芒,让人类在天灾人祸面前生生不息。
会意三: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佛教概念,是佛教“轮回”理论的因,应该属于佛教中神学的一部分。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做什么业、受什么报,佛家劝奉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佛教的根本大意,不也是人世间做人立世的根基嘛!
我们看小说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毕竟该幸福的幸福着,该惩罚的受到惩罚,这不仅仅是大众的期盼,更是人生内心的一种夙愿。疯掉的王秋赦应该属于“现报”,看着他下台的那一刻,人们拼命的鼓掌、叫好,鼓掌声、叫好声竟然盖过了风声雨声,人做了业,今生受报,也就是现世报,痛快淋漓。李国香呢?或许要“生报”或“后报”了吧。但即使看不到她受报,但是千金难买回头看,当其自己回头审视自己时,不需要悔罪吗?内心不受谴责吗?作恶多端的,总是难逃历史惩罚的。
所以,任何事物的滋生、成长、结果,都是有其必然性的,即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尽管因果关系极其复杂,但都是有条不紊、毫不偏差的。万物都是互为因果的一体,这个一体是众生、是万法、是佛性,其实也是真理,业报与因果无论在多种,一言概括也就是四个字“自作自受”。
读诗讲究“诗无达沽”,看书也如作者所说“读作品因读者而不同”,小说《芙蓉镇》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所述,只不过是一篇有关《芙蓉镇》的读后“闲话”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芙蓉镇(刘晓庆、姜文主演)》_读后感_1800字